文/日尧居
建隆元年十二月(960年)赵匡胤从扬州凯旋。赵匡胤的这次御驾亲征的确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李重进死了,这让赵匡胤异常开心。
李重进盘踞在扬州,不仅手握重兵更是军功显赫,而且这个人桀骜不驯,这些都成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眼中钉肉中刺,他的存在就是对赵匡胤这位大宋王朝帝王的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性格谨小慎微的赵匡胤不能养虎为患,即使李重进使尽了手段向赵匡胤示好,可如何也感动不了这位大宋朝年轻的开国皇帝,可如今李重进选择了葬身火海,这是他自掘坟墓,即使死了赵匡胤内心也愤愤不平,于是下令削其封号官爵, 扬州收复了。
一、赵匡胤喜悦中的闷闷不乐
扬州的收复暂且告一段落,太祖赵匡胤认为此行的目的基本完成,能够全身而退是他最大的愿望,可目前在朝廷内部还存在着很大隐患,要想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如果这些内忧不除用什么去攘外?
说是高兴,可是赵匡胤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安抚宫廷内部扬我君威是赵匡胤的目的,可冷静下来想一想,总感觉到有一种反叛的因素存在,要想解决这些因素,保持权力平衡,首要就是再一次的确认宰相赵普的地位。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的赵匡胤,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不比其他的帝王是从前辈手里继承来的,所以赵匡胤经历过风风雨雨,也经历过战场厮杀,更是在血雨腥风中登上了皇位。
自己曾经就是一位反叛者,所以他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了疑虑,他不想这些疑虑存在,不想皇权受到挑战,更不想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他帝王生活的一生。
史书记载,在建隆二年的一个夜晚,赵匡胤请来了他的几位亲信喝酒,在喝酒当中,赵匡胤流露出了不快乐的表现,臣下忙问何因?赵匡胤顺嘴说了一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从赵匡胤的这句话中,看出了对自己皇权的巩固不自信,对各地藩王手握重兵,权利过大而独霸一方的无可奈何。
二、足智多谋的宰相赵普
自打赵匡胤起兵之时赵普就是他的军师,赵匡胤创立大宋朝以后,赵普被委任以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由于赵普的忠心耿耿,得到了赵匡胤的信任,这次为了肃清任何可能出现对皇权的威胁和叛乱,赵匡胤又加封赵普为枢密副使。
赵普由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晋升为枢密副使,这就使他名正言顺的担当起了宋朝的军政要使,赵普想到既然皇帝这么信任自己,他就该事无巨细的参与,甚至有时候不得不独断专行。
宰相赵普处事果断、刚毅,不但有担当,更是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一个宰相他做到了深沉克制,既能杀人不见血,又能让人望而生畏。
他虽然读书不多,可当上宰相以后,经常手不择卷,处理朝政事物坚定果敢快如流,家中只有藏书一卷,那就是一部《论语》’,以至于如今流传于天下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来自于赵普那里。
如今大宋朝的人心归顺,公开谋反者几乎被剿灭殆尽,大宋朝的江山社稷日渐巩固,可是赵普却看穿了赵匡胤的不开心,和他的苦恼。
一次赵匡胤向赵普流露出了心里话:“现在仍逢乱世,我不过是占据了后周的国土,而如今谁家的江山也不稳固。”赵普听了这番话,给赵匡胤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削弱兵权,制约钱贾,收敛精兵,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所有人的妄想,天下自当太平。
这番话让赵匡胤恍然大悟,因为他知道赵普的才干,宋朝的权利设置就是赵普一手设计,这个设计不但巧妙,保证了宋朝在百十年间没有武将犯上作乱,更没有藩王谋逆造反,内廷太监的独断专行,和后宫争斗女祸作乱也得到了遏制,赵匡胤确定采纳赵普的建议。
三、杯酒释兵权的计划于实施
公元961年三月,赵匡胤首先招掌握宋朝最强的军事人物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进京,赵匡胤的一道诏书,罢免了慕容延钊禁军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让他去做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一并罢免了韩令坤的禁军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给他的新职务是,承德节度使。
韩令坤原来的禁军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交给了石守信,可这个职务石守信只当了一百多天,也被罢免,可见赵匡胤的手段雷厉风行,不过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三人,此刻他们都应该庆幸,因为他们能活着而且还拥有着荣华富贵。
在赵匡胤把他的开国功臣削去兵权的同时,让他们出使大翻,并没有像南唐等朝代削除兵权后还不给他们活路,搞得天下动荡无法收场。
赵匡胤的这一举动,在事实上确实如春风化雨,没有沾染上半点血雨腥风,包括这些威震四方忠心耿耿的开国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德、王审奇等等这些功臣,旦夕之间就去其兵权,最后每个人都有了好的去处,这让太祖赵匡胤如释重负,更与将领们拱手相庆。
被去除兵权的所有人都知道,虽然都有了新的职位,但是“兵权不在也”这就成了千古流传的“杯酒释兵权”典故。
从这里我们发现,宋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在谈笑间收回了大臣战将们的兵权,从而将庞大的军事力量紧紧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他的这个做法,与刘邦和朱元璋正是相反,他们是在天下统一后大开杀戒,而赵匡胤却是给了这些功臣们留下一条生路。
赵匡胤采取了赵普的这个方案,而且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存在了几十年、甚至是各个朝代都普遍存在的各个藩王割据的局面,得到了解决。
纵观前朝的藩王割据,如同常态一般存在,积重难返,即使在唐朝,有那么多将相能臣,和类似于李世民这样的君主,也未能解决,这必然有他的客观原因,不过通过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却彰显了赵匡胤的气度不同于常人,这就说明他是从战场上一路厮杀而创建的这个大宋朝,就因为这,是他的谨慎而产生的忧虑。
赵匡胤不允许再有任何人,模仿自己的方式而威胁自己的政权,更不允许所有的不稳定因素,和有反叛的可能性苗头出现,对于前朝留下的旧臣,赵匡胤再度留用并使用他们,但是更随时随地防备着他们。
赵匡胤对于政权的控制原则是,由自己的亲信掌握实权,从对给与他的弟弟赵匡义、赵普等人的最高权力和荣誉,就可以看出,赵匡胤在使用这些亲信的同时,也在限制着他们的高管和地位,
不是赵匡胤疑心重,历代的帝王皆是如此,即使是旁边的人对他的皇权没有产生威胁,这些帝王也照样在疑虑中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快活,因为他怕稍有不慎,自己就有可能被其他藩王推翻,不过赵匡胤的这个杯酒释兵权,却是一代帝王的好手段。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欢迎网友吐槽!请关注百家号:日尧居!坚持原创。
2019.9.4于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