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等便颇受其宠。到政和、宣和其间,徽宗之崇道达到高潮。佛教传入我国,经汉、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有很大发展,宗派林立,达于鼎盛。
徽宗兴道
徽宗“兴道”,大体上可分为崇宁、大观(1102-1110)和政和、宣和(1111-1125)年间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召延方士,宠信上层道士。例如: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等便颇受其宠。到政和、宣和其间,徽宗之崇道达到高潮。他狂热崇道的举措很多,举其要者有:
其一,编造“天神下降”神话
徽宗本在藩邸时,即自称梦见老君面谕他说:“汝以宿命,当兴吾教。”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又伙同蔡攸(蔡京之子))编造看见玉津园东有天神降临,并亲自作《天圣降临视见记》(一作《天真降临示现记》),颁行天下。政和六年(1116)四月,经左街道录徐知常引荐,林灵素来见徽宗。灵素,永嘉人,本是寺僧,改作道士。此人机敏,好大言,善吹棒。
他利用徽宗急欲神化自己的心理,对徽宗大言:天有九霄,而神霄最高。神霄府有位神霄玉清王,是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就是神霄玉清王转世,既下降于世,其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天上神霄府事。又自称自己是神霄府仙卿,把徽宗身边的宠臣蔡京、童贯等也附于其中。同年四月,徽宗又授意道录院以上帝名义册封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这样,这个恃其小有才华,而不务正事、疏斥忠良、狎近奸谀的昏君便成为集天神、教主、人君于一身的荒唐帝王了。
其二,大兴宫观土木,除在京城大造各种大型宫观外,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塑造圣像,设戒坛,规定全国很多道场,耗资巨大。
其三,听从林灵素等道士建议,排斥佛教,抬高道教
宣和元年(1119),下令改佛陀为大觉金仙,其余佛教神改称仙人、大士,僧人、尼姑称德士、女德,改寺院为宫观。此法引起佛教徒奋起抗争,许多官僚、士大夫也卷入斗争,直至林灵素失宠方才罢止。
其四,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制定许多道教节日
例如:加封玉皇大帝、后土皇祗,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又对张道陵、陆修静等特加封赐,甚至连关羽、城隍、山神、龙神、各江河诸神也大加封赐。同时,徽宗又多次下令天下郡县搜访晓道法、有道术的道士,给以各种封赐,予以优宠。有些高层道士权势显赫,横行霸道,如林灵素“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
其五,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重和元年(1118)八月,令学校设道教专科班,培养道教人才,令儒生增学道经。同年十月,仿照朝廷官吏品秩,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优待道官。
其六,访求道经,编修《道藏》,修道教历史
徽宗亲自注解《道德经》、《冲虚至德真经》、《南华真经》等书,让林灵素等以神霄仙经名义,造作道经、道法千余卷。
总之,徽宗大作神霄梦,把北宋闹得“仙气”弥漫,结果把江山断送,自己当了金朝的俘虏!但就道教本身的发展而言,实事求是地说,也有其可取之处。北宋诸帝崇道,至南宋高宗赵构对徽宗崇道造成的不好后果虽有节制,但高宗为了表现他的“孝”,并以崇奉道教巩固皇位,照例奉行宋帝崇道的既定国策。直到南宋理宗时代,崇道风气仍然不减当年。理宗对以符箓斋醮为主要方术,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紧密结合的世俗道教十分偏重。
宋代道教的管理机构
宋朝继承唐、后周之制,初以开封府尹兼功德使掌道官选授,以中书门下(元丰改制为尚书省)礼部之属司之一祠部管道冠、童行籍账和披戴文牒。元丰改制,取消功德使,祠部“实行本司事”。祠部之外有鸿胪寺,兼管道教、佛教事务。其部属十三,包括宫观提点所和左右街道录院。
建炎三年(1129),废鸿胪寺,并入礼部。另有三司、户部管理宫观两税赋役;工部文思院负责紫衣、师号、度牒制作;将作监修内司承担御前宫观建修;礼仪院或详定礼文所确定宫观仪制、神像、服饰等。各部门的道教事务,按照正确程序报经尚书省或皇帝批准,以政令或诏令形式下达州县,由州县长宫监督宫观或地方执行。这是政府对道教的管理部门。具体管理道教事务者,中央有道录院。道录院起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道录院分左、右街道录、副道录、都监、首座、鉴义等十员。最高职位左街道录,最低为右街鉴义。
元丰改制和徽宗时代,道录院的官位和职责有些变动。南宋道录院归祠部,仍依元丰法,以左、右街道录为最高职位,执事需差遣。地方上,有道正司。分管内道正司和山门道正司两类。管内道正司设于州、府、军、监,司随其人,附于宫观。山门道正司设于洞天名山的神御观中。
例如茅山“宫观十二,崇禧总之”,司就设在崇禧观。南宋绍兴以后,两类道正司均于道正之上设有都道正。有的州、山在都道正之下设有副都道、道判、道监。理宗朝在路级机构还设有“提点某路道教”一职。道正司掌管所分层次管理(如宫、观、院、庵)。道正司是一个执行、监督有关道事宜,又协调沟通各道教机构的重要道教事务机关。
宋代佛教的宗派
佛教传入我国,经汉、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有很大发展,宗派林立,达于鼎盛。“会昌灭佛”以后,佛教遭受沉重打击。但禅宗为教外别传,直指本心,顿悟成佛,毁其外不能毁其内;净土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修行简易,尤适合于中下层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故仍广泛流行。两宋时期,除禅、净两宗发达流行外,天台、华严诸宗亦衰而复振,有新的发展。
禅宗
禅宗的传承系统,据宋代禅宗高僧契嵩所撰《传法正宗记》和《传法定祖图》记述,其师承可上溯至佛祖释迦牟尼。相传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佛祖拈花传给摩珂迦叶。迦叶尊者成为传灯第一祖,此后这微妙心传在印度传承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是西土第二十八祖,又是传法于中国的东土初祖。据近代以来佛教学者考证研究,禅宗在印度的所谓“西天二十八代”祖师说,无史可据,不过是自神其说而已。在中国,传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于南朝刘宋时来华传法。
自达摩而慧可(487-593)-僧璨(?-606)一道信(580-651)-弘忍(602-675)-慧能(638-713),“师资相承”,即所谓“东土六代”祖师。“禅宗的畅行是在弘忍以后的事”。弘忍为五祖,两大弟子-一是慧能“南宗”,弘忍真传,为六祖;二是神秀(605-706),为“北宗”。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由慧能创始的;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禅宗自六祖慧能时,分为南、北两宗。南宗慧能为首,北宗神秀自立。
其后,北宗衰微,南宗独盛。慧能弟子众多,其中继慧能而使南宗大盛的两大弟子是南岳怀让(677-744,住南岳般若精舍)和青原行思(?-741,住吉州青原山静居),是为南宗的南岳、青原两大派。怀让传于马祖道一(709-788),道一传于百丈怀海(720-814),以后分沩仰、临济二宗,是为南岳系。行思门下,在唐末五代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是为青原系。
北宋中期,临济宗又分化杨岐、黄龙两个支派。这样,便统称为禅门的“五家七宗”或“五宗七派”。宋代禅宗,从晚唐、五代传承下来的“五宗”或称“五家”,这就是:沩仰宗:由潭州沩山灵祐(771-853,百丈怀海的嗣法弟子)和袁州大仰山慧寂(814-890,灵祐弟子)师徒相承创立。沩仰宗在“五宗”中创立最早,盛于唐末五代,入宋数传之后即不明。
结语
从总体上说,北南宋诸帝对道教深信不疑,特加崇奉,这对宋代道教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宋绍兴以后,两类道正司均于道正之上设有都道正。有的州、山在都道正之下设有副都道、道判、道监。此外,宋代宫观有“天子之祠”和普通宫观之分。宫观内部分层次管理。禅宗自六祖慧能时,分为南、北两宗。南宗慧能为首,北宗神秀自立。其后,北宗衰微,南宗独盛。两宋时期,除禅、净两宗发达流行外,天台、华严诸宗亦衰而复振,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