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李建成的评价并不好。
《旧唐书》中,直接就说“建成、元吉,实为二凶”。更是用“并不预谋,建立以来,又无功德”、“昵近小人”、“信谗慝,疏骨肉”等贬义词,甚至是侮辱性的语言来评价李建成。
《资治通鉴》也是在贬低李建成,说李建成“荒色酗酒,畋猎无度”。
就算是外国学者,他们也在《剑桥中国史》中这么评价李建成道:太子建成则冥顽不灵,桀骜不驯,沉湎酒色。
史书上对李建成的种种评价,就差直接说李建成不是人了。
但事实上的李建成,真的就如此不堪吗?
一,李建成为唐朝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为唐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建成在唐朝的建立、统一过程中,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在军事上,李建成参与了晋阳起兵,帮助李渊出谋划策、统兵征伐。在政治上,李建成礼贤下士、稳定局势,还帮助李渊构建国家权力机构,参与各项制度的修定。
也就是说,李建成不仅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反而还是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不然的话李渊也不会让李建成来当太子。
第一,李建成是晋阳起兵的重要组织者。
李渊是在617年晋阳起兵的,那时候李建成25岁,而李世民才16岁。
在造反的前期准备中,李渊绝对是高度保密的,最值得他信任的,能协助他秘密谋反的,李建成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毕竟一直以来,李建成都跟在李渊的身边,深受李渊影响,不管是人品还是能力,李渊都是十分赞赏的。
也因此,李渊便将李建成派到河东,让李建成去主持河东一带的事务。至于大本营太原,则是由他和李世民共同主持。
毕竟那时候李世民才16岁,政治上还不够成熟,还无法像李建成那样独当一面。
而李渊之所以要控制河东,原因有这么几个:
1,河东是军事重镇,是通往关中的战略要地;
2,公元615年的时候,李渊在河东讨伐过叛军,所以他在当地有一定的基础和影响力;
3,李渊有很多亲属在关中,而河东就位于关中跟太原之间。只要控制住河东,就既可以进军关中,又能得到太原的支援。
可想而知,李渊能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李建成,就足以证明李建成的优秀。而李建成也没有辜负李渊的信任,他在河东广泛招揽了许多人才,即便是贬低李建成的《旧唐书》,也是这么记载的:
河东水滨居人,竞进舟楫,不谋而至,前后数百人。
这也表明了,李渊的晋阳起兵,李建成是做出巨大贡献的。作为李渊的得力助手,李建成是十分重要的谋划者。
第二,李建成战功赫赫,是不少战役的指挥者。
很多人都说,大唐的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是李建成的战功也不容小觑。
李渊起兵反隋后的第一战,便是西河之战。这是李渊进军关中的第一道门槛,当时的李渊不仅兵力少,士兵还缺乏训练,在军事上明显处于劣势。
李建成担任这场战役的指挥后,他先是整顿军纪,加强训练,然后亲自抵达前线查看地形,并制定出了周密的计划。在战争打响后,李建成更是身先士卒,和将士们奋力拼杀。
正是在李建成的亲力亲为,这场西河之战前后仅仅只用了9天就取得了胜利,李渊更是高兴的说道:
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
在霍邑之战中,李渊当时的情况并不太妙。在他的北边,突厥随时有可能南下进攻太原。在他的东边是瓦岗寨的李密,一直对长安虎视眈眈。在他的西边,时薛举的西凉兵,总想着进军关中。
也就是说,李渊他必须速战速决,必须在周围敌人们反应过来之前,拿下霍邑。
但要命的是,霍邑北邻汾水,东靠霍太山,又有着2万大军镇守。在本来就易守难攻的情况下,又天降大雨,不仅给攻城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更是造成了后勤补给困难。
即便局势十分不利,但李建成还是找到了获胜方法。他利用隋军守将性情急躁的特点,通过辱骂、挑衅等手段,引诱隋军守将出城作战,从而一举拿下霍邑,为唐军进入关中打通了道路。
霍邑之战后,裴寂主张进攻河东,而李建成主张进攻长安。对此李建成的意见是:
1,河东的屈突通实力强劲,一旦久攻不下,关中就很有可能被其他人所占领;
2,从战略角度上看,长安要比河东更重要。只要拿下长安,那就能够控制关中,从而号令天下。
李渊最终接受了李建成的建议,一方面让李世民领兵进攻长安,占领关东各地;另一方面让李建成镇守潼关,防止屈突通和李密入关。
事实证明了李建成的建议是正确的。就在李世民进攻长安的时候,屈突通就率兵进攻潼关,意图进入关中。然而在李建成的积极防御下,屈突通不仅没有攻占潼关,最终还选择了投降李建成。
在当时,屈突通可是一方诸侯。如果李建成没有足够的实力和魅力,屈突通怎会甘心投降?也正是因为李建成在潼关打败屈突通,李渊才能顺利的拿下长安,从此奠定唐朝的三百年基业。
公元621年,刘黑闼在山东起兵反唐,李渊便派李世民前去镇压。虽说李世民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他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当时的唐朝在山东实行的是高压政策,并没有对山东进行安抚,再加上降将们大多都心存疑虑,所以很快就激起了他们的反抗。
于是在622年,李建成主动请缨前往山东、河北一带,并在当地广施仁政,实行宽大安抚的政策,积极抚慰民生,争取民心。
通过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李建成便让刘黑闼的部将主动的拘捕刘黑闼,并将刘黑闼送到了李建成的面前。就这么的,山东、河北的问题得到解决,都没有过多的大动刀兵。
从这几场战役就能看出,李建成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是做出巨大贡献的,甚至都可以用“军事家”来形容李建成。有勇有谋的李建成,称得上是唐朝的奠基人之一。
第三,李建成辅佐朝政的能力也是一流的。
李渊占领长安后,李建成便被立为太子,于是他就留在李渊的身边,协助李渊处理军政事务。李建成也没有让李渊失望,在维护政权的稳定上,李建成同样的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当上太子后的李建成,主要工作是稳定后方,为前线作战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像粮草补给、士兵招募和训练、打造兵器、筹措军饷等等,这都是由李建成负责的。
可以说,要不是有李建成在后方的支持,那哪怕李世民再怎么厉害,他也无法获得那么多的战功。
除此之外,李建成还扛起了抵御突厥的重任。在李世民征战各路诸侯的时候,李建成就得时不时的离开长安,前往北方边境,去抵御突厥的南下。
不仅如此,李建成还为唐朝网罗了不少人才,例如魏征、冯立、韦挺、薛万彻、李纲等等,以他为首的东宫太子党参与了唐朝的诸多制度修订,以及政权构建。从李建成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功绩上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李建成是一位骁勇善战、具有杰出政治才能、并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二,功勋卓著的李建成,为什么就不适合当皇帝?
唐朝之所以能建立,李建成是居功厥伟的。再加上他是太子,并且从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上来看,李建成都十分符合皇帝继承人的标准。
但十分无奈的是,李建成的弟弟李世民,在许多方面上都要比李建成优秀。再加上李世民要比李建成更加的果断狠辣,于是便爆发了玄武门事变,李建成也因此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不过细细分析,虽说李建成十分优秀,可他并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李建成赞同迁都襄阳。
公元624年,突厥以举国之力南下,兵力高达二三十万人,而当时的长安城却只有3万多人的军队。在这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渊便决定迁都襄阳,将关中一带的土地让给突厥,等以后有实力了再重新夺回关中。
在这一问题上,李建成是支持李渊的,而李世民是坚决反对。李世民认为,就这么轻易的放弃土地,岂不是令人耻笑?还不如先跟突厥决一死战,如果实在是打不过,那再来考虑迁都的事情。
仅凭这一点,李世民就比李建成更适合当皇帝。不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那也不能打都不打就放弃领土。中国的土地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没有“寸土必争”意识的李建成,怎么能当皇帝呢?
第二,李建成无法压制众多的武将。
李建成的军事指挥能力是不错,但相比如李世民还是略有不足。更重要的是,李建成的军功是远远低于李世民的,而这就意味着,打天下的武将们大多数是李世民的人,对李建成他们是十分不服的。
这些武将们对李建成的不满,就会导致李建成无法顺利的掌握军队。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无法压制武将,无法掌握军队的李建成,还怎么适合当皇帝?
第三,李建成优柔寡断。
作为太子,李建成其实是拥有很多次机会干掉李世民的。只要他能干掉李世民,那他就一定能继承皇位。或者不说干掉李世民,他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软禁李世民。
但李建成并没有,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他,不仅多次错失良机,还让李世民察觉到了危险,最终还逼迫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对皇帝来说,优柔寡断是大忌。如果自己无法拥有准确的判断,并做到当机立断的话,那这个皇位还是让给别人吧。
第四,李建成的背后是世家大族。
每一位掌权者的背后,都是有其他势力在支持着的,而李建成的支持者,便是世家大族,而李建成对待世家大族的态度,更是十分友好的。
这就会导致,如果李建成成为皇帝,那他就会大力提拔世家大族的人进入仕途。到那时候,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就会进一步的被世家所掌握,平民百姓的上升通道将会变窄,甚至还有可能被关闭。
毕竟世家大族们,可不希望平民百姓们来跟他们抢蛋糕。
真到那时候,朝堂将会再一次的被世家所掌握,这对中华文明来说无疑会是一种灾难。
相比较而言,李世民的支持者中,大多数是寒门出身,就比如程咬金、尉迟恭这些人。这就会导致,等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会广开门路,大力提拔寒门子弟,而这对国家的发展更是极其有利的。
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李世民登基后就改革了科举,通过科举的手段打破世家对人才的垄断。从这一点上来看,李世民就要比李建成厉害很多很多。
必须要承认的是,李建成并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那么不堪,他反而还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能力也是十分优秀的。
但因为上述的各种原因,即便李建成十分优秀,但他也不适合当皇帝。如果可以的话,辅佐朝政,或者是治理一方水土才是更适合他的。
但历史没有如果,皇家内部更是十分无情。毕竟他们争夺的最高权力,这也最终导致李建成,命丧玄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