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在他26个儿子当中,燕王朱棣算是其中的异类,他既不温良恭俭、安分守己,也不飞扬跋扈、肆意欺压百姓。相反,他很注重培养自己的声望,在军中影响颇大。当朱元璋还在为老四给自己省心而欣慰的时候,他还想不到这个儿子,将会在日后掀起怎样大的风浪。
朱棣出生在南京应天府,按照明朝官方记载,朱棣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但是后世对朱棣的生母是谁颇有争议,有人说她的生母是元顺帝的妃子,也有人说他的生母是一位高丽女人,但不管怎么说,后世正史都公认朱棣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
在朱棣八岁那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将自己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此时的朱棣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为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份。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狄先猷。只可惜,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那里就断线了,还有一半没用上。
因为朱元璋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所以对几个儿子的教育非常上心,不仅请名师教儿子们好好读书,还让儿子们去老家凤阳体察民情,忆苦思甜。
在26个兄弟当中,燕王朱棣算是其中的异类,他既不温良恭俭、安分守己,也不飞扬跋扈、肆意欺压百姓。相反,他很注重培养自己的声望,在军中影响颇大。当朱元璋还在为老四给自己省心而欣慰的时候,他还想不到这个儿子,将会在日后掀起怎样大的风浪。
16岁那年,朱棣在父皇的安排下,娶了大将军徐达的长女为妻,六年后,他带着妻儿前去北平就藩。北平曾是元朝首都大都。
1368年,征虏大将军徐达攻克大都后,朱元璋将其改名为北平。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首都北京市,则是由朱棣推翻元朝旧城重建的。
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之后,北方已是一地狼藉,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而蒙古人还时不时的南下骚扰,试图卷土重来。身处南京的朱元璋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北方,拱卫边塞,就将九个儿子分封到北方边塞重镇,号称九大塞王。
朱棣作为九大塞王之一,自1390年开始,多次率军出塞征讨,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也为他日后起兵造反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也不是没想过藩王们会生有异心的可能,因此他在多方面限制了藩王的权力,同时又让九大塞王环环相扣,互相牵制,一人造反,其他藩王为群起而攻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三年后,秦王朱樉去世。又过了三年,晋王朱棡去世,燕王朱棣已然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
1398年,朱元璋驾崩,时年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对诸王十分忌惮,刚登基不久,就迫不及待地下旨,将朱棣的同母弟周王废为庶人,流放云南,紧接着又连废代、湘、齐、岷四王,其中湘王不愿被狱吏羞辱,竟引火自焚。建文帝大为震怒,给湘王赐了一个恶谥“戾”。
建文帝如此作为,令宗室诸王都寒了心,引起他们的愤愤不平,朱元璋所设想的九大塞王互相钳制也落了空。
于是,40岁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诸王都作壁上观,等待这场皇室内战决出最终的胜者。面对久经战阵的朱棣,一直在读圣贤书的建文帝,显然是没有什么军事经验,而明朝开国名将早都被朱元璋清洗的所剩无几。
建文帝先是找到了老将耿炳文去讨伐燕王,没想到却在真定被朱棣打了个大败,耿炳文转攻为守,而建文帝却等不及,命令耿炳文回朝,派曹国公李景隆率50万大军前去讨伐。这个李景隆的来头可是大得很,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
李景隆作为将门之后,在朱元璋晚年深受器重,是当时冉冉上升的一颗新星,然而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却是颜面扫地,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当得知李景隆率50万大军北上时,朱棣直接把北平城交给了王妃和世子,自己则带兵去宁王那里借兵。燕王妃也不愧是将门虎女,动员城中老幼,趁着天气严寒往城墙上浇水,使北平变成了一座冰城。而朝廷大军都是南方人,因为水土不服,缺少御寒衣物,不仅攻不下北平,而且冻死冻伤者甚多。
等到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的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阵,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朱棣击溃,全军覆没,留下粮草辎重无数。
经此大胜后,朱棣志得意满,自认为天下无敌,皇位近在咫尺,没想到在南下进攻济南时,被铁铉和盛庸挡了回去。在东昌之战遭遇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痛哭流涕。
在此之后,朱棣与朝廷围绕着山东进行拉锯,僵持不下,战事进入焦灼之中。朱棣毕竟只有北平周边一隅之地,若是打持久战,很难耗得过坐拥全国的建文帝。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建文帝也快耗不住了,他把京城守军也派去了靖难战场上,而这个消息很快就从内宫传递到了朱棣那里。
朱棣孤注一掷,径直南下,直奔南京而去,在灵璧之战中彻底击溃了朝廷大军,俘虏了盛庸、平安等人,朝廷再无一战之力,沿途守军也不再抵抗,纷纷倒戈投降。
燕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此时建文帝还抱着固守待援的心思,只要燕军久攻不下,勤王大军及时赶到,那么南京之围自解。
然而南京城内的宗室勋贵早已是各怀鬼胎,眼见大势已去,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就打开城门迎接燕军。绝望的建文帝,在宫中点燃熊熊大火,从此失去了踪迹。
朱棣对忠于建文的文臣进行了血腥清洗,对投降的武臣虽然表示既往不咎,甚至还加以封赏,但是在皇位稳固之后,还是将他们逼死。
1402年,43岁的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永乐,废除建文年号,将一切政令恢复到了洪武时期。
朱棣登基后,首要大事就是安抚宗室,多加封赏,同时逐步削除藩王的兵权,使他们变成富贵闲人,无法对皇位产生威胁。
朱棣这样处理藩王问题,虽然能让皇位在自己的子孙中传承,但却给明朝留下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自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就有了迁都到北方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施,明朝首都依然是南京。到朱棣这里,经过30年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明朝的国力已经达到鼎盛状态。
朱棣就下旨将北平升格为北京,开始为迁都做准备。为了扩展朝贡贸易,宣扬大明国威,自46岁开始,朱棣派郑和六下西洋,途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经远到东非和红海,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航行,也是古代朝贡贸易的顶峰。“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俊烈,卓乎盛矣。”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次年,朱棣又下旨修撰《永乐大典》,这是集古代典籍大成的中国古代第一大类书,全书总计22937卷,收录图书七八千种。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保存至今的只有几百卷而已。
在文化,外交都取得一番成就之后,朱棣又想着开疆拓土,派遣大军远征安南,将其纳入明朝版图之中。但是由于吞并之后的叛乱此起彼伏,明军疲于应付,最终于宣德年间撤出。48岁这一年,鞑靼人南下犯边,朱棣派邱福率十万大军北征,结果因轻敌全军覆没,朱棣大怒,将邱福全家流放海南。
在次年御驾亲征,率50万大军出征漠北。朱棣在当燕王时就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又有靖难之役的磨炼,面对鞑靼骑兵游刃有余,在斡难河击败了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大获全胜。
然而另一支蒙古部落瓦剌的势力不断壮大,朱棣再次率军出征,在呼兰呼斯温大败马哈木,朱棣甚至亲率骑兵冲锋在前。但是在回朝时,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闹得满朝文武人心惶惶。
原来朱棣车驾到南京后,太子朱高炽迎驾来迟,朱棣借题发挥,将东宫属官打入天牢,有敢为太子说话的也一并问罪。一向与太子不和的汉王朱高煦趁机落井下石,想鼓动朱棣废掉大哥。
但是太子手中还有一张杀手锏——好圣孙。
朱高煦,其人飞扬跋扈,仗着有朱棣的偏爱,四处胡作非为,久而久之也让朱棣十分不满。而太子虽然因身体肥胖不得朱棣喜欢,但是他的儿子朱瞻基却很得朱棣宠爱,再加上太子常年帮助父皇打理政务,在文官之中风评甚好,因此虽然储君之位坐得不安稳,但总是能化险为夷。
1417年,朱棣强令汉王朱高煦就藩青州,太子暂时成为这场争取斗争的胜利者。
三年后,经过多年的准备,北京城终于迎接完成,朱棣下旨迁都北京。在迁都北京之后,朱棣的身体越来越差,闭门不出,平日政务都交给太子打理。
然而就算如此,他也没忘了北边的蒙古人,在朱棣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他每年都会出征漠北,但是蒙古人一听说明军要来,就逃得无影无踪。
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归途中去世,终年65岁,庙号太宗,葬于北京明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