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朝代更迭、江山易鼎之现象十分常见,不过时至今日,许多人都在怀念大明王朝,成为一枚忠实的明粉。这就有意思了,秦汉威武雄壮,隋唐繁荣昌盛,两宋富甲天下,为何却很少有人怀念,而对大明却情有独钟,恋恋不舍。就“纵横国史”看来,其中之缘由不简单,绝非因为大明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么简单。
先看秦汉、隋唐、两宋,为何少有人怀念?
秦汉:在史学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都把秦汉视作一体,是中华第一帝国,是雄壮、威武、霸气之象征。例如,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开凿灵渠,巩固了大一统帝国;汉武帝屡次派遣猛将深入漠北,直捣匈奴王庭,迫使匈奴西迁;派遣张骞通西域,经略祖国西部边疆。不过,王朝初年,面对匈奴南侵,汉高祖被围困在白登山之后,便对匈奴采取和亲之策。吕雉当政时,匈奴单于甚至扬言要娶吕后为妻,而汉朝居然忍气吞声。所以,对于汉朝,尤其是前期,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怀念。秦朝历史太短,又充满暴政,故怀念之人也不多。
隋唐:一谈到隋唐,“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富强之局面直接映入脑海,令人回味无穷。在极盛时期,隋朝的粮食产量相当高,洛阳太仓储粮到了贞观年间,居然还吃不完,实在是罕见。唐朝则更加不用多说,在均田制下,农业经济蓬勃发展;海外贸易异常繁荣,阿拉伯、东罗马等世界强国纷至沓来。军事上,开疆拓土,剿灭吐谷浑、薛延陀、东西突厥、高昌等,大唐之国威远播境外。不过,唐朝在自身实力不济时,依然对突厥、吐蕃等采取和亲,甚至是结盟政策;吐蕃曾屡次攻破首都长安,皇帝夺路而逃,灰头土脸。因此,人们自然不会怀念这段历史,有点上不了台面。
两宋:现在有这么一种观点,即是说两宋时期,我国的GDP总量远超欧洲各国之总和,达到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数字虽然有所夸大,但却也表明宋代的经济不是一般的发达,国民不是一般的富裕,说是“富宋”一点都不为过。两宋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顶峰,遥遥领先于世界,这是也是事实。但是,两宋太过软弱,用金钱换取和平,认敌人为叔叔、伯父,完全没有中原王朝应有之自尊与威严。两宋不但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全国统一,而且还一直被敌人压着打,以致亡国。因此,后人不怀念宋朝,很正常。
那么,相对于与秦汉、隋唐、两宋,大明有何值得怀念之处?
其一、政治文明、经济发达、眼界开阔。虽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君主兼任政府首脑,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随着内阁制的建立与完善,文官权力不断上升,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有出现君主立宪制之可能性。倭寇被剿平后,明朝对外开放,史称“隆庆开关”,白银大量从欧洲流入中国,大明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点和最大的赢家。与此同时,在江南一带,民营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主义萌芽,是近代化的前兆。此外,明朝善于向外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其中突出成果便是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以及名噪一时的红衣大炮等等。可以说,若是明朝能够延续,估计中国也会在英国之后不久便踏入近代社会之门。
其二、顽强奋战,铮铮铁骨,充满自信。纵观我国历史上八大统一王朝,没有谁比大明更具有骨气,更充满傲骨。就拿一句话来总结:“不和亲、不纳贡、不结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堪称铮铮铁骨。例如,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英宗被俘虏,但于谦主张坚决抵抗,在北京九门列阵迎战瓦剌并击退之,保全了社稷。此后,北方少数民族虽说还有两次抵达北京城下,但明军都是坚决反击,没有撤退与议和之说。明朝末年,东北女真、西北李自成、东南西方殖民者三路进攻明朝,但大明并没有屈服,而是流尽最后一滴血。要知道,就在明朝灭亡之前两年,号称“海上马车夫”的世界霸主荷兰还被明朝水师摁在大海中喘不过气来,迫使其签订条约,不再侵犯海疆。王朝即将崩溃时,还敢如此强硬的,估计也就只有明朝了,汉朝也还可以。
总而言之,相对雄壮威武之秦汉、繁荣富强之隋唐、富甲天下之两宋,大明值得令人怀念之处就在于其“刚烈”,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中华儿女铮铮铁骨之象征。各位又是如何看待呢?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各位关注,带你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