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等到建文帝即位之时,镇守北部边疆的诸王已有很大的权势,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为此,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但是没想到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们打着“靖难”的旗号举兵反叛,最终建文帝削藩失败,江山社稷拱手让于朱棣。那么藩王们眼里的大救星燕王朱棣取得了胜利,好日子是不是就来临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朱棣称帝后,自然也知道藩王们对中央有什么样的威胁,为了稳固并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建文帝没完成的削藩大业被朱棣继承并完成了。
燕王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夺取皇位,当然深知藩王对皇权的巨大威胁,所以他即位后无疑要把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继续执行下去。但是朱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充分认识到“削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他首先亮出的不是藩王的削夺者而是藩王利益维护者的姿态,对被建文帝削废的五位藩王,除湘王自焚而死外,将其余四王全部复爵,并对他们大加赏赐,使得这些藩王皆大欢喜,稳住了局面。与此同时,朱棣又不动声色地将一些藩王改变封地。如宁王朱权原封大宁,因助“靖难”有功,当初朱棣曾有“事成中分天下”的许诺,但此时却矢口不提,宁王朱权请改封苏州或杭州等地,均遭拒绝,最后只能去南昌就藩。
可以说改封使那些威胁较大的藩王脱离了原来经营已久的地盘和军队。这些藩王尽管有奇谋,善用兵,改封以后也只能如虎落平阳、龙困浅水,难以兴风作浪了,这样藩王统领重兵的格局也被打破了,解除了藩王对朝廷潜在的军事威胁。同时也使藩王们产生了错觉,认为“远离边境而改封内地”是皇帝对自己利益的真心维护。于是他们自恃宗室之亲,得意忘形,骄纵不法,这正好给朱棣提供了“削藩”的机会和接口。下面,我们来看看藩王们的结局是什么?
第一个被削的是齐王朱榑。朱榑骄纵残暴,复封后在青州城内阴结勇士,招纳王命,擅令校尉,甚至僭用帝号,用自己的护卫兵士守卫青州城,使地方守吏不得登城夜巡。朱棣为了不致引起其他藩王的疑惧,先是赐书劝诫,希望朱榑“涵养德性,宽以驭下,用保始终”。但朱榑不思悔改,依然我行我素。朱棣就又下书质问并警告,朱榑恐惧之下上表悔过,并亲自来京谢罪。谁知朱樽刚到京城就被弹劾,朱榑非但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叫嚣:“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耶?会尽斩此辈。”于是朱棣下令罢去朱榑护卫亲军和王府官属,并将其留在京郊,不准返回封国。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削去朱榑及其子之爵位,废为庶人。
第二个被削的是谷王朱橞。朱橞也是凶残成性,骄肆妄为,抢夺民田,侵吞公税,滥杀无罪之人。王府长史数谏,朱橞竟诬其诽谤,磔杀之;他又招匿亡命,演习兵法战阵,制造战舰、弓弩器械;大创佛寺,度僧干人,整日咒诅;尤其严重的是,朱橞阴谋趁元旦向皇帝献灯之机,选壮士教之音乐,混入禁中,伺机谋变,还企图拉拢蜀王朱椿共同起事。蜀王朱椿向朱棣告发了其阴谋,于是永乐召朱橞入朝,并向大臣公布了朱槔的罪状,将朱槔及其二子削废为庶人。
还有宁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有人告其“巫蛊诽谤事”,朱棣经过密查发现属无中生有。但风声传到朱权耳里,深知永乐为人的朱权从此不问政治,洁身自保。周王朱橚复封后,由于对属下管教不严,府中违法违制事件时有发生,有人屡告他图谋不轨,朱橚立即主动交出三护卫官军,远离政治,以善述终其世。岷王朱楩、代王朱桂、辽王朱植,皆因罪被革去护卫。其余的实力较弱的藩王因能俯首听命,奉制守法,保其封爵。
至此,明成祖朱棣顺利地解决了明初藩王威胁中央集权的严重问题,彻底打破了藩王掌兵的格局,使其再也掀不起危及皇朝的狂飚。由于明成祖朱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面的明朝皇帝对藩王是提防提防再提防,严格限制绝不允许再出藩王靖难这种事,甚至有不得离开封地的命令,藩王们就成了锦衣玉食的囚徒。总之,明成祖朱棣虽然以藩王的身份靖难成功,但他继续执行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对明朝中央集权政治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