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肃宗不听李泌所言,一心光复两京,安史之乱的结束因此推迟了五年

肃宗不听李泌所言,一心光复两京,安史之乱的结束因此推迟了五年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安史之乱”。

面对叛军势如破竹般的进攻,唐玄宗被迫抛弃了他的帝京长安,向着西南方向的蜀地逃亡而去。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玄宗的儿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武被宦官李辅国拥立为帝,是为唐肃宗。

肃宗登基之初,叛军势力猖獗,国家危在旦夕。因此,如何在困境中号令全国、平定叛乱,是当时的重中之重。但当时的肃宗身边,能够用得上的文武百官,还不到三十人,手下的士兵大多也是老弱病残。仅凭这点力量,何谈消灭叛军?

为此,肃宗想到了一个能扭转乾坤的人,此人正是素有“白衣宰相“之称的李泌。

李泌之才,自然不用多说,自幼聪慧无比,具有神童之称。机缘巧合之下,被玄宗征召入朝,一番考验下来,李泌的才华,让玄宗惊讶无比,遂将他安排在了太子李亨身边,陪其读书,二人也因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六神无主之际,肃宗立马命令手下带着他的诏书,去请李泌出山。

李泌奉诏到达灵武后,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立刻给肃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针对当时的局势,他对肃宗说道:“其一,安禄山把抢来的金银珠宝和女子尽数运往老巢范阳,就冲这点来看,他哪里有雄踞四海的大志?不过是一些鼠目寸光之辈罢了,陛下不必过于担忧!

其二,纵观安禄山的反叛,其手下只有史思明、安守志、田乾真、张忠志等少数人为他出力,少数走卒为他献策,其他的都是被迫行事。我们只要策略得当,叛军必然会发生内讧。到时候,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据此,他向肃宗建议:“以其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统领大军,剿灭叛军。之后,为了让李泌方便行事,肃宗提出要拜李泌为相,但他就是推辞不受。肃宗无奈,为李泌赐紫袍一件,同时特设了一官职,加封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

临危受命的李泌,遂开始了平叛大业。他的平叛计划,分为两步。

第一步:让肃宗命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佯攻叛军老巢范阳;命郭子仪渡过黄河,占领河东。由此一来,史思明不敢离开范阳,张忠志不敢离开常山;同时安守忠、田乾真也不敢离开长安。如此,安禄山身边就剩下了一个阿史那承庆。

李泌此计,用两路人马,一下子使得安禄山的四个将领不敢轻举妄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唐军的压力。

第二步:命郭子仪保持长安和洛阳的交通保持通畅,同时肃宗坐镇凤翔,与郭子仪、李光弼部遥相呼应,轮流出击。叛军救范阳,我们就进攻长安;叛军救长安,我们就进攻范阳,两支军队以车轮战的形式,让叛军从范阳到长安数千里的战线上疲于奔命。

然后我军以逸待劳,如果敌人到来,就避其锋芒,等敌人退去的时候,再从背后攻击他们,不攻击他们的城池,也不切断他们的道路。总而言之,就是不与叛军正面交锋,以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为主,在运动战中拖垮敌人。

总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最后,等到第二年春天,以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从塞北出击,与李光弼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直捣范阳,覆其巢穴。至此,叛军无路可退,原地坚守又难以自安,到时候再命令大军从四面八方形成合围之势,从而将其一举歼灭,安禄山必定束手就擒。

李泌说完,肃宗连日来紧锁的愁眉终于舒展了开来。接下来,就是行动的时候了。

公元757年二月,肃宗听从了李泌的建议,将朝廷迁到了凤翔,光复长安的反击战,就此正式打响。

二月十一日夜,郭子仪率军到达河东城下。

在肃宗抵达凤翔十日后,陇右、安西、河西、西域的兵马也先后抵达。与此同时,江淮两地的支援的钱粮、物资也陆续抵达。逃亡的士兵以及百姓听说肃宗抵达凤翔,纷纷前来投奔。

所有的一切,都在朝着李泌的计划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消灭叛军指日可待。

可偏偏,这意外就出现了。而这个意外,没有出现在别人身上,偏偏出现在了肃宗李亨的身上。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李泌乘势向肃宗重申了此前的战略,希望集结重兵,直捣安禄山老巢范阳。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提议遭到了肃宗的否决。目光短浅的肃宗,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在如此大好的局势之下,非要嚷嚷着克服两京。

他对李泌说道:“如今各路大军云集,钱粮物资啥都有了,我们要啥有啥,应该趁士气高涨之际,收复两京,为何要长途跋涉数千里去进攻范阳,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今大众云集,庸调亦至,当乘兵锋据其腹心,而更引兵东北数千里,先取范阳,不亦迂乎?”——《资治通鉴》

李泌没有想到,肃宗竟然会出尔反尔。去年冬天,他还信誓旦旦答应了自己的计划,到了现在,却又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不禁让李泌担忧了起来。

于是,他又对肃宗说道:“以我们现在的兵力,克服两京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可一旦这么做的话,让叛军有了喘息之机,他们的实力迟早会恢复过来,到时候我们也会再次陷入困境。”总而言之,这绝非长治久安之策。

“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资治通鉴》

对于李泌的劝说,肃宗让他拿出可信服的理由。

李泌无奈,此时此刻,他恨不得一巴掌呼死肃宗,但为了国家着想,他只好耐着性子再次给肃宗解释了起来:“李哥啊,我们现在的主要资本是西北边塞的兵以及胡人的兵,他们生性耐寒,但害怕炎热,趁他们士气正盛时攻击叛军,绝对没有啥问题。但是,现在的季节已经接近暮春,就算克复两京,那时候天气也已转热,我军中的西北将士必定难以适应,到时候归心一动,必定难以挽留。

再者说,如果叛军逃回范阳,等缓过劲来,等到我西北军撤离中原,必然会卷土重来。如此一来,这场战争便永无休止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将兵力投入到燕赵寒冷之地,扫荡叛军巢穴,令其无路可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祸乱。

“今所侍者,皆西北守塞及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锐,攻禄山已老之师,其势必克。两京春气已深,贼收其余众,遁归巢穴,关东地热,官军必困而思归,不可留也。贼休兵秣马,饲官军之去,必复南来,然则征战之势未有涯也。不若先用兵之于寒乡,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资治通鉴》

李泌给肃宗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心转意。但肃宗这家伙,根本听不进去李泌的意见。李泌劈里啪啦说了一大堆,他回答给李泌的只有一句话。:“朕急于赢回太上皇,所以不能听从你的建议。”

说好听点,是为了迎回玄宗,说难听点,就是鼠目寸光,急于在天下人跟前展示自己而不顾大局。所以,论战略眼光,他李亨比起李泌,差了十万八千里。

此后,为了顺利收复长安,郭子仪决定先行攻下潼关。

公元757年二月下旬,郭子仪派其子郭旰、兵马使仆固怀恩、兵马使李韶光,大将军王祚四人率本部主力向东渡过黄河,进攻潼关。唐军的到来,让守城的燕军措不及防,一番交战下来,扔下了五百多具尸体仓皇逃窜。

另一边,安庆绪得知唐军进攻潼关,急忙派安守忠过去增援。

面对燕军的疯狂反扑,唐军以惨败告终,不仅损失了一万多人,还搭上了李韶光和王祚的性命,突围出来的仆固怀恩和郭旰只好退守河东,等待机会。

四月,肃宗等不及了,他决定集中兵力,一举克复长安,遂擢升郭子仪为司空兼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命其移师凤翔。四月底,郭子仪与王思礼部在咸阳西南汇合,与屯兵在长安西郊的叛军安守忠、李归仁部展开了对峙。

这一对峙,就是七天七夜,在这期间,唐军始终不能前进分毫。

时间来到了五月初六,安守忠先动了,他命令军队佯装后撤。而这时,郭子仪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当叛军佯装后撤之时,他误认为叛军要真正撤退了,遂命令全军出击。

他的这一举动,正中安守忠下怀。结果,唐军被叛军以九千精锐合围,面对强悍的叛军,此战唐军大败,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回武功。

两场战争,都以唐军的惨败告终。此时此刻,郭子仪终于意识到了叛军的强悍,他深知,凭眼前的这点兵力,要想光复两京,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他建议肃宗向回纥求援,请求他们发兵相助,肃宗同意了他的建议。

这年九月,回纥的葛勒可汗派遣其子叶护率四千余名精兵抵达凤翔。看着援兵到来,肃宗大喜过望,立即设宴款待,并赏给了叶护大量的金银财帛。

九月十二日,肃宗发布了总攻的命令,由广平王李俶率领朔方、西域、回纥等部共计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由凤翔向长安挺进。

二十七日,唐军抵达长安西郊香积寺。与此同时,叛军首领安守忠、李归仁也率十万大军在香积寺以北摆开了阵势。

能不能克复长安,就在今天了,就在这场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双方会战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中了。

十五万对十万,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接着继续看下去。

这场战争,随着李归仁的率先挑战而爆发。此役,双方都没有退路,于是纷纷拼尽了全力,战争一直从中午打到了晚上,尽管过程惨烈无比,但依然未分出胜负。

关键时刻,郭子仪得到消息,在战场东面,安守忠居然埋伏了一支伏兵,准备趁双方激战正酣时,他出其不意,派伏兵绕到唐军身后突袭,到时候唐军阵营大乱,想不失败都难。

他的算盘打得虽好,但这一举动却被唐军的侦察兵给发现了,报告给郭子仪后,郭子仪立即命令仆固怀恩带上一支回纥骑兵,直扑燕军的埋伏之处,迅速将这支伏兵歼灭。

仆固怀恩没有让郭子仪失望,他将埋伏的燕军打了个全军覆没。

得知伏兵被歼,燕军深知自己最大的后手没有了,士气大受打击,唐军与回纥兵一鼓作气,阻断了燕军的退路。

至此,燕军终于全线溃败,死伤六万多人。克复长安的战争,以唐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九月二十八日,唐军浩浩荡荡进入长安城中,宣布了长安的光复。

看着被叛军占领了一年多的长安城,众人都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老百姓更是热泪盈眶,他们在燕军的残暴统治之下,终于迎来了曙光。

光复长安后,郭子仪乘胜挥兵东进,又相继收复了潼关以及华阴、弘农二郡,兵锋直指东京洛阳。

与此同时,当安庆绪得知长安失守的消息,惊恐万分,他深知郭子仪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洛阳,于是立即调集了洛阳所有的兵力,命严庄率领,前往增援洛阳的门户陕郡,与唐军决一死战。严庄到达陕郡后,与守候在此的张通儒合兵一处,共计十五万人,打算死守陕郡。

十月十五日,广平王李俶率领唐军以及回纥军抵达曲沃(今三门峡市曲沃镇),以郭子仪为前锋,率部推进,郭子仪在新店(三门峡市西南方)与燕军展开了激战。

当时,燕军依靠着地形的优势,居高临下进攻唐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军渐渐处于下风。这时,燕军看到唐军败迹显露,遂决定顺着山势俯冲而下,打算对唐军发动致命一击。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回纥兵出现在了燕军身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燕军发起了进攻。原来,当燕军与郭子仪遭遇的时候,注意力全部在眼前的唐军身上,万万没有想到会被人抄了后路。

随着唐军与回纥兵的前后夹击,燕军腹背受敌,士气低落的他们再也无心恋战,纷纷弃城而逃。郭子仪抓住机会,回师反攻,将燕军杀得尸横遍野。经此一战,十五万燕军死的死,逃的逃,所剩无几。

眼看大势已去,安庆绪的心腹严庄和张通儒只好放弃陕郡,逃回洛阳。

在洛阳的安庆绪看到他们狼狈逃回,把所有本钱都折在陕郡的他自知大势已去,遂于十六日深夜抛弃洛阳,带着所剩残部,逃回河北。

公元757年十月十八,东京洛阳宣布光复。

至此,肃宗光复两京的目标终于实现。

但是,肃宗仅仅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因为他的一意孤行,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唐军失去了一次直捣叛军老巢,全歼叛军的机会,以至于在不久之后,果然如李泌所料,逃到范阳的叛军重整旗鼓南下,战争又出现了反复。

而肃宗这一错误的决定,致使本来可以提前结束的“安史之乱”又持续了五年之久,这五年的影响,对唐王朝而言,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为终肃宗一朝,唐军一直未能完全收复河北诸镇,甚至在此后的一百年里,至唐朝灭亡。河北地区始终被强藩割据,长期脱离于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下,险些沦为外邦。

而这一切,追根溯源,起源于肃宗的那一次错误的决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范阳,进攻,李泌,李亨,长安,凤翔,叛军,郭子仪,安史之乱,观点评论,范阳,唐军,李泌,燕军,郭子仪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范阳,进攻,李泌,李亨,长安,凤翔,叛军,郭子仪,安史之乱,观点评论,范阳,唐军,李泌,燕军,郭子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范阳,进攻,李泌,李亨,长安,凤翔,叛军,郭子仪,安史之乱,观点评论,范阳,唐军,李泌,燕军,郭子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