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9年,宋神宗为缓解当前国内的矛盾并企图掀起一场"中兴之世",任命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总揽改革事务。因这一年为熙宁二年,因此这次变法也被称之为熙宁变法。
但是在变法全面展开后不久,新政就陷入了困境之中。不仅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反而成为了拖累北宋帝国发展的累赘。公元1085年,熙宁变法以全面失败而告终。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次有可能振兴北宋帝国的变法运动走向了失败呢?
一、行青苗法,让社会上的高利贷无利可图
在王安石走马上任后没多久,就推出了青苗法。所谓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由国家出台的贷款福利政策。当农民因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之时,可以向国家的贷款机构贷得一定的款项。还款期限为一年,分两次还清。
出台青苗法的初衷,其实并不是为了让农民都能够拥有进行生产的资本。有些北宋农民虽然因各种原因失去了进行生产的资本,但大多数人都能够寻找到资金的来源并购买农具和种子等物。农民进行生产的资本,大多来源于社会上的高利贷,青苗法正是为了打击高利贷才出台的。
不妨试想一下,在宋代那个封建社会之中,有谁有能力向农民发放高利贷?或者说,是谁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这类人群无非由两类人组成,一是大商人;二是地主阶级。
因青苗法所制定的贷款利率低于社会上的高利贷利率,因此这些大商人和地主阶级想要继续维持高利贷的发行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降低利率并使其与青苗法利率相同或更低。不过由于宋廷强制民间借贷青苗贷款,因此这些高利贷也就没有了市场,这便激化了大商人、地主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果进一步细化的话,那就是激化了前两者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之间的矛盾。
二、变法助长了贪腐之风
青苗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部分,是贪官污吏向百姓多征收了青苗法产生的利息。
王安石在行青苗法时,制定的利息利率为百分之二十。如今看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已经相当之高,当时农民的负担应当依旧很重。但这些贪官污吏为了谋取私利,私自将利率向上提升,而这提升的部分就成为了贪官污吏们的"利润"。
青苗法之所以会助长腐败之风,其实和宋廷中反对变法的保守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保守派为了阻止变法的进行,联络了自己在全国各地的亲信门生并拒绝向百姓发放青苗贷款,从而使青苗法这一新机制无法正常运转。对此,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卢柳杉硕士在《青苗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析》一文中曾经提到:
……富弼在熙宁二年因不满新法,出判亳州,在该州秘密不散青苗钱,致使淮南路西北部多县成为新法空白区域,阻碍新法的顺利进行。
不仅如此,这些贪官污吏不仅仅向百姓多索要了超额的利息,甚至还扣押了朝廷为青苗法划拨的经费。当农民想要向朝廷贷款之时,这些贪官污吏便谎称贷款已经发放完毕,但实际却流入了这些人自己的口袋,这也成为了使青苗法无法有效实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由上至下的青苗贷款被克扣、由下至上的贷款利息被私自提高,这不仅没有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反而让农民深受其害。实际上,青苗法已经从一开始就在保守派的反对下失败了。
三、过多的税额让工商业走向衰败
前文已经提到,王安石的青苗法重点是为了打击社会上的高利贷。但其实还有其他的目的,那就是将民间贷款利息收归国有,如此便可以增加中央朝廷每年的财政税收。
为了进一步扩大税收,王安石还对工商业的税负制度进行了改革。具体的做法是降低原有赋税的额度,意图缓解百姓的负担。但为了保障每年国家的财政收入,王安石又对工商业增添了许多新的赋税项目。
降低原有税额又新增税负项目,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使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了。当新政推行后,从事工商业的百姓渐渐意识到,光是上缴每年的赋税就足以耗尽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利润。
一旦遇到"萧条之年",利润更是不及平时,那么自己的生意就成为了"赔本的买卖"。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谁愿意去继续从事工商业呢?久而久之,工商业自然会走向衰败。而工商业的衰败,又让宋廷的财政进一步缩水,从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纵观王安石所提出的变法提案以及变法过程,不难发现这次改革与明朝末年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并没有也并不想对宋帝国和明帝国的根本矛盾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也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正逐渐衰弱的封建统治力量而已。
王安石所推行的青苗法,固然是打击了大商人和地主阶级,但同样也激化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青苗法因保守派的反对而无法生效、甚至是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反而成为了祸国殃民的"弊政"。
同时王安石又为了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向社会底层阶级加征了更多的税负。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宋廷的财政收入,但过多的税负项目仍然让百姓无法承受。久而久之,这些从事工商业的百姓便放弃了"老本行",工商业也随之衰落下去,宋廷的财政状况更加不容乐观了。
参考文献:
【1】《青苗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析》,卢柳杉著
【2】《张载与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卢有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