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历史剧《大宋宫词》正在网络上热播,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其内容主要涉及北宋初年的那段历史,而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不过这部剧在开播之后,在各大网站上的评分便一路走低,而这主要和其脱离历史的情节设定有很大关系。
在电视剧一开始,最牵动人心的事情莫过于朝堂之上的争权戏份了,不但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想要夺取皇位,宋太宗的子侄们也对皇位虎视眈眈,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事实上,地位颇有争议的赵光义对于权力的控制是十分出色的,虽然其皇位的继承问题曾经出现过小风波,但总体都是比较稳定的,那么电视剧的情节和史实又有哪些具体的出入呢?
一、地震中兄弟的荒诞谈话
在《大宋宫词》的所有情节中,有一处引起了颇多争议。那便是发生在皇城中的地震,在这次地震中,皇帝的寝宫出现了坍塌,将宋太宗赵光义和他的弟弟赵廷美困在了废墟之下。
也许是在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后良心发现,赵光义亲口告诉弟弟是自己杀死了赵匡胤,并且通过伪造太后密诏的方式登上的皇位。
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这次地震,两兄弟之间更没有这番对话,不过他们聊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宋史研究中的两大悬案——"斧声烛影"以及"金匮之盟"。
前者指的是在赵匡胤暴亡当夜,赵光义曾经进入过他的寝宫,而有人在外面听到了刀斧之声,烛光也摇曳不定,显然是有大动作,这一切都指向了赵光义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哥哥。
不过人们毕竟没有确定的线索,因而赵光义通过"太祖遗诏"成功继位为帝,但他的位子坐得并不牢靠,因为这违背了父死子继的传统。
为了让自己的继位变得更加合理,赵光义联合丞相赵普,提出在杜太后去世的时候,曾经留有遗命,要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递给赵光义,而赵光义去世之后,皇位则要交到赵廷美的手中。
这份遗命由赵普记录下来,之后被藏在金匣子中,因此也叫"金匮之盟"。这份诏书的内容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杜太后说服赵匡胤的话语却被记录了下来: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引自《宋史·杜太后传》
虽然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宋太宗在位的时候,这些内容无疑是朝野上下的共识,这也是赵光义皇位的根基所在。
而对于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他一直都是有防范之心的,因此赵光义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自己的阴谋和盘托出。
而且在他们获救之后,赵光义也没有杀死赵廷美来封口,这对于亲手弑杀兄长的宋太宗来说也是不合逻辑的。
二、赵德昭的生卒年问题
此时也许有人会提出,赵光义很有可能是感到自己要死了才将曾经的罪行和盘托出,以求得到内心的宽慰,毕竟在他眼里赵廷美也不过是一个将死之人。
不过之后他说要将皇位传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一事却和史实严重不符。
在赵光义登基的时候,赵匡胤尚有两名儿子在世,他们的存在对于赵光义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其中赵匡胤四子赵德芳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年纪尚轻,也没有什么功绩,对他威胁较小,但是赵匡胤儿子赵德昭当时已经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位,并且在任期间表现突出,在朝中颇有声望。
更重要的一点是赵匡胤在世的时候,始终没有将赵德昭封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想将皇位传给赵德昭,这都让赵光义将赵德昭视作心腹大患。
不过在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德昭对于自己的叔叔倒是十分恭敬,因此两人之间也没有发生太大的矛盾。
直到太平兴国四年的时候,宋太宗起兵攻打北汉,在成功击败北汉后他并不满足,打算继续北伐来收复燕云地区。
在出发之前,他要求赵德昭跟随自己一同出征,这既因为赵德昭是一员猛将,也因为宋太宗担心他在自己离开京城之后会对自己不利。
在战争初期,北宋军队一度占据了主动,但是在高梁河一战中北宋主力大败,赵光义更是乘坐驴车在战场上一路逃跑,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但是他跑得实在是太快了,这让北宋军队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主帅。
大军在外不能一直没有主帅,于是石守信等将领决定拥护赵德昭成为新的主帅,这和之前他们拥立赵匡胤陈桥兵变并没有本质差距,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赵德昭就会成为宋朝的第三任天子。
但就在这个时候,赵光义返回了大营,他对于将帅们另立主帅的举动十分不满,对赵德昭坦然接受更是怀恨在心。
不过这毕竟是他们的权宜之计,宋太宗也不便立即发火。
在大军回到开封之后,将士们一直在等待奖赏,虽然他们败给了辽国,但之前在太原却取得了大胜并消灭了北汉。可是赵光义却一直没有动静,于是将士们便让赵德昭向宋太宗提议分发赢得的赏赐。
谁料赵光义听到赵德昭的请求之后,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
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赵德昭从中听出了叔叔对他的不满,他明白自己已经受到怀疑,想到赵光义的为人赵德昭瞬间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希望,于是他在回府之后便自尽而死。
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四弟赵德芳也因病去世,而赵光义的皇位也因此变得更加稳固。
赵德昭去世时宋真宗赵恒才刚刚十岁,但是剧中地震发生的时候,赵恒的儿子都已经出生了,这显然和史实不符,后面赵恒甚至还见到了这位离世已久的大哥,还和他回忆童年,这无疑更加令人出戏。
三、草率的选太子方式
在赵德昭和赵德芳先后去世之后,赵廷美也变得担忧自己的处境,于是他联系大臣打算发动叛乱,但最终被赵光义所镇压,这让他退出了皇位的争夺。
因此在正史上,赵光义很早就已经完成了政局清理,其继任者只可能从他的儿子中选出。
为了解释宋真宗成为世子的原因,《大宋宫词》设计了一个剧情,即赵光义提出他的皇子中谁最先拥有儿子,谁便是太子的最终人选,这样的设计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
在北宋年间,儒家文化发展十分兴盛,宗法制的重要性也随之不断提升。
在礼教体系中太子的确立是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的,那便是优先立嫡出皇子为太子,如果皇后无子的话,长子便会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而剧中赵光义提出的做法,在礼法制度背景下显然是很荒诞的,要知道当时文臣的地位很高,他们可以对皇帝的行为提出意见,这种如同儿戏的提议是一定会遭到群臣反对的,况且当时赵光义的孩子年纪尚轻,以皇孙作为挑选太子的标准也十分牵强。
不过宋真宗赵恒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嫡出,按理说他是不可能登上皇位的,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为太子的呢?这其实是由一系列巧合促成的。
历史上赵光义的正妻没有儿子,其长子赵元佐在赵廷美死后受到刺激,得了疯病,二子赵元僖又无疾暴毙,这才让宋真宗成为了太子。
不过如果剧情按照史实来拍,可能缺乏吸引人的地方,编剧这才想出了上面的点子,不过这和北宋的历史背景实在出入太大,难免令人贻笑大方。
四、结语
随着《大宋宫词》这部影视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北宋初年历史的兴趣也逐渐被调动起来。不过为了赋予故事更多的传奇性,《大宋宫词》对历史进行了一些改编并犯下了不少错误。
比如他们为了营造惊心动魄的斗争氛围,强行让宋太宗的皇位继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而历史上的赵光义是一个心思缜密,做事心狠手辣之人。
他在继位后不久就解决掉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又压制了弟弟赵廷美的发展,将北宋的皇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剧中为了凸显赵恒对于女主刘娥的喜爱,让她犯下了害死皇孙的大错,而皇孙则是争夺太子之位的关键。这样的改编则是将古代的皇族想得太简单了。
皇帝虽然掌握实权,但是做事是要守规矩的,不能违背祖宗礼法。赵光义不能脑子一热就发明一套选太子的方法,这势必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因此这样的改编是对历史以及当时大臣的不尊重,是不应该提倡的。
注:
本文关于北宋初年政坛的描写,参考自《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章结合史料并掺杂个人理解分析,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