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高祖李渊自己手握大权,为什么没能制止儿子互相残杀的情况呢?

唐高祖李渊自己手握大权,为什么没能制止儿子互相残杀的情况呢?

全文共1730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唐高祖李渊的身份在隋王朝的时候世袭了自己父亲的公爵之位,担任太原留守一职。隋炀帝杨广残暴不堪,引发民变。611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二十余人开始叛乱,进行了大混战。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因为之前攻打突厥汗国没有胜利,再加上有谣言称,“李姓一族将会代替杨姓一族。”

这也让隋炀帝杨广对唐高祖李渊充满了不满和怀疑。在种种情况的驱使之下,为了能够活下去,唐高祖李渊选择了铤而走险的起兵。

终于,在617年,隋王朝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多年的大混战。唐高祖李渊获得的胜利,建立了唐王朝。但是,为什么又会发生“玄武门事变”呢?

唐高祖李渊分别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以及四子李元吉,都是十分有实力的人。但是,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在隋王朝末期大混战的时候,像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等厉害的敌人,都是他击败的。

唐高祖李渊在建国以后就立了长子李建成成为太子,但是唐高祖李渊为了制衡太子,同时又提拔李世民的地位。

这种情况就导致,朝堂上的官员们分成了两个队伍,一个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另一个则是秦王李世民的人。唐高祖李渊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儿子,让他们互相制衡。

任何朝代,假如有亲王的名声和力量,会和太子相等,或者已经超越了太子的话,那必然会爆发战争。唐高祖李渊原本以为这种情况,可以这样持续下去。

但是,因为秦王李世民的战功和名声,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各种排挤秦王李世民,让他失去了兵权。

随后,在唐高祖李渊的偏袒之下,那些跟着李世民立下功劳的功臣们无缘无故被贬。这一下子让李世民那一派的有功之臣决定反击。

626年,李世民事先把自己军队埋伏在玄武门,要进宫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通通杀掉。当时,唐高祖李渊还在皇宫的湖上,李世民带领着军队,跑到他面前护驾。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才知道,自己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死了。

为了重蹈覆辙,出现隋文帝杨坚的同种情况。唐高祖李渊果断退位,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因为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而且秦王李世民还有很多有功之臣的拥护,这是太子李建成不能忍受的。

假若根本没有发生“玄武门事变”那么,可能在太子李建成即位以后,也会对秦王李世民进行处置。或者有其他的事变,就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把李世民给射杀了。

战争不可避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秦王李世民,在自己手下军队和功臣的支持下,毅然决然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结果就是,他成功地把自己的兄弟射杀,自己获得了皇位。不过,这件事情,也成为他往后一生中的污点。

在这场杀兄弟,逼父亲的事变以后。让唐太宗李世民成功成为唐王朝新的统治者。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取得皇位的方法并不是特别光明正大的事情,但是不能否认他是一位杰出的君王。后世很多君王,都以他为榜样。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因为一个国家即使君王再怎么优秀,但是自己的手下不配合或者无能,那么也是无能为力的事情。

而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等一干大臣都是优秀的臣子。他们君臣之间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同时一起为了国家发展而努力。因为得到了百姓们的支持和尊重,所以唐王朝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一直以隋炀帝杨广为警惕对象,所以自己手下的官员们,应该勇于纳谏。不要害怕说错话,不要害怕不敢提意见,而且还一直鼓励和奖赏那些敢于仗义执言谏言的臣子。让他有什么错误可以很好地改正。

比如他和长孙皇后的女儿长安公主出嫁的时候,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这个女儿,就给了丰厚的嫁妆。魏征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不能把长乐公主的陪嫁超过了永嘉长公主的分量。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思考下,接受了魏征的建议。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打算重新修建洛阳的宫殿,也被张玄素指责。

认为唐太宗李世民这种行为犹如当时的暴君商纣王,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没有生气张玄素如此说自己,反而还赏赐了张玄素绸缎。

唐高祖李渊最初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两个有才的儿子互相制衡,但是没想到,自己儿子之间却互相残杀。不过,唐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之下,走向了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唐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李渊,李世民,唐太宗,大权,儿子,李建成,唐高祖,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唐太宗,李建成,唐高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李渊,李世民,唐太宗,大权,儿子,李建成,唐高祖,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唐太宗,李建成,唐高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李渊,李世民,唐太宗,大权,儿子,李建成,唐高祖,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唐太宗,李建成,唐高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