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说要写的精彩,里头的人物必须是多面的,形象太过伟光正的人物绝对引不起读者的共鸣。中华历史这部小说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里头充斥着许许多多充满争议的人物,明成祖朱棣雄才伟略,却也干过杀侄夺权的人伦惨剧,明武宗朱厚照昏庸无道,但也干过策马出塞单挑蒙古小王子这样的豪情壮举。大凡历史人物,我们都能从他身上看到人性丑恶的一面,也能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南宋名臣章惇就是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人。
章惇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显赫,章惇本人也是天赋异禀,很早便能识文断字、吟诗作赋,而且这厮长得还好,器宇轩昂、相貌俊美,俨然一个才华横溢的高富帅。章惇打小就是人生赢家,性格上也颇具傲骨。南宋嘉祐二年,章惇首次进京赶考,一举高中进士,本来是个大喜事,可这章惇却退还了敕书。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科的状元是章衡,论辈分章惇是章衡的叔叔,叔叔屈居晚辈之后,章惇觉得没面子。可是章衡比章惇大十岁,论资历论学识都在章惇之上,凭啥就不能排在章惇前面。
由此大伙也能看出章惇蛮横霸道的一面了,关于章惇的这点性格,大文豪苏东坡也会表示赞同,而且苏轼对章惇的认识更加深刻。有一回章惇和苏轼同游终南山,两人来到一处悬崖,对岸有一处绝壁,中间是深渊,只有一根大腿粗细的横木连着。章惇问苏轼敢不敢过去,苏轼摇头称不敢,只见章惇跳上横木快速地跑到了对岸的绝壁。苏轼倒吸了一口冷气对章惇说:君他日必能杀人。苏轼认为章惇对自己都这么狠,对别人就更加无情了。
苏轼的判断倒也没错,章惇的确是一个有仇必报、杀伐果断的人。元祐八年,哲宗皇帝启用章惇为相,主持帝国政务,章惇大权在握,便开始对政敌的清洗。吕大防、刘世安、刘挚等一批曾经欺压过章惇的老臣纷纷被外放到地方,连跟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苏轼也没放过,章惇直接把苏轼贬到了琼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不仅如此,章惇对死人也不放过,他扬言要把司马光开棺暴尸、挫骨扬灰,心胸如此狭窄,实属罕见。
不过章惇并不算奸臣,至少他的眼光还是很睿智的。公元1100年,哲宗皇帝驾崩,向太后主张立端王赵佶为帝,章惇坚决反对,他对向太后说了九个字:“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这话被后人听来简直振聋发聩,可不是吗,宋徽宗赵佶不就是个轻佻的皇帝吗,就是因为他的轻佻,才酿成了后来的靖康之难吗。章惇“轻佻”二字正中要害的点明了赵佶的死穴,可惜向太后没听章惇的建议。若是向太后从其言,历史的车轮又将行驶到另一条轨道上面。章惇就是这样一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你永远也无法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