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古代四大明君之一,其历史地位和功绩,被后人视为可与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量齐观。然而,赵匡胤虽然与这三人并列,但有一点却明显不如他们。赵匡胤没有处理好错综复杂的皇位传承关系,最终深受其害,酿成“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才四十九岁就不明不白地一命呜呼,让后人对他的结局无限遗憾。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的一个雪夜,宋太祖赵匡胤召御弟晋王赵光义,在宫中饮宴。席间兄弟两人开怀畅饮,秉烛夜谈。为了防止泄密,左右侍从都被责令退出殿外,侍从们只能看到窗纸上烛火闪烁,人影摇曳,赵匡胤与赵光义好似在激烈争论什么,时不时传来赵匡胤用玉斧的斧柄戳击地面的声音。三更时分晋王赵光义告辞出宫,赵匡胤则酣然入睡鼻息如雷。夜半时分,侍从们吃惊地发现,太祖皇帝忽然声息全无,已经不知何时龙驭上宾、一命呜呼了。
侍从们急忙禀报赵匡胤的正宫皇后宋皇后。宋皇后,洛阳人,是忠武军节度使宋偓之女。宋偓家族门庭显赫,宋偓本人是后唐庄宗的亲外孙,宋皇后的生母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儿,宋家世代与皇族联姻,史书称他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宋皇后生长于王侯世家,读诗书知礼义,秀外慧中,贤良淑德。赵匡胤的原配正宫王皇后病死后,后宫虚位,宋皇后被选送入宫,并很快被册封为后。两人年龄悬殊,她比赵匡胤小了二十多岁。
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也才二十四岁。接到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大吃一惊。国不可一日无君,由于事出仓促,赵匡胤没有留下遗嘱,为了防止意外变故,必须尽快确立帝位继承人。宋皇后就成为一言九鼎的拍板人。当时具有帝位继承人资格的,有三个人,两个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一个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德昭与赵德芳都不是宋皇后亲生,因此宋皇后可以站在比较公允的立场上,决定继位人选。
经过一番权衡后,宋皇后决定按照传统规则,“父死子继”在前、“兄终弟及”在后的老规矩,把赵匡胤的儿子立为继承人。她对內侍王继恩说:“召秦王德芳入宫!”谁知这句话堪称她一生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当时的形势,赵匡胤虽然有两个儿子,但他弟弟赵光义却自命不凡,久有继承帝位之意。赵光义年龄较大,从政时间较长,担任官职较多,在朝廷内外都已积累起众多人脉和支持者,连赵匡胤左右的侍从,很多都是他的心腹,王继恩就是其中之一,对皇位已经是势在必得之势。年轻的宋皇后到底缺乏经验,对这些认识不清,说了一句错话。
因此王继恩出宫后,根本没去找赵德芳,而是一溜烟跑到晋王赵光义家,告诉他始末缘由,让他火速入宫继位。赵光义立即星夜入宫,宋皇后见到他来了,愕然失色,知道木已成舟,不可更改,只得哭着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对宋皇后恼火不已,勉强说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此后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皇后很快为她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心胸狭隘的赵光义,牢牢记住了宋皇后不首选他为继位人的一箭之仇,在此后二十年时间里,百般排挤打击宋皇后和她的家族,让她受尽折磨。史书称他对待皇嫂态度“凉薄”,皇族举行典礼大祭时赵光义故意把宋皇后排除在外,不让她出席。年节之时赵光义应当到后宫向皇嫂行礼,他却总是借故推脱不去,使得宋皇后颜面扫地。他还屡次随意迁移宋皇后的寝宫,削减她的侍从人数和日常开支,借故贬谪宋皇后的家族兄弟。宋皇后在种种压抑和精神折磨中抑郁成疾,年仅四十四岁就病故。
宋皇后死后,小肚鸡肠的赵光义仍然不肯放过她,削减她的葬礼规格,他本人拒绝为宋皇后服丧,禁止群臣前去吊唁,甚至不准宋皇后与赵匡胤合葬,不准她的灵位进入太庙。大臣王禹偁实在看不过眼,上书建议“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遭到赵广义重罚,被贬谪出京。所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宋皇后误判形势,没看清赵光义的真实嘴脸,结果落得如此结局,令人慨叹。
参考史料:《宋史》、《涑水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