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上疏以后,嘉靖皇帝认定海瑞的背后有着裕王的影子,于是,命陈洪带着《治安疏》来到了裕王府,让裕王查看后给出看法。嘉靖皇帝的目的很明显,试探裕王。由此可见,海瑞《治安疏》中所言“人以为薄于父子”,所言非虚。
裕王府中,裕王正在认真看着《治安疏》,陈洪说话了:
“王爷,万岁爷有旨叫奴才问王爷,看了这道奏疏王爷如何回话。”
我们来看裕王的回应:
“听清了如实回旨:此人竟敢如此狂悖辱骂父皇,作为儿子我必杀此人!”
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作为嘉靖皇帝的“儿臣”,裕王的这个反应没有毛病!
陈洪抬起了头,满眼欣慰:
“奴才一定如实回旨……”
作为嘉靖皇帝唯一的儿子,即使海瑞上疏真是裕王指使,他的储君之位恐怕也无法撼动。为了延续自己“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和权力,此时的陈洪已经决定投靠这位大明未来的天子了。所以,听到裕王这样回复,陈洪松了一口气:小祖宗,总算不再惹事了,我回去也好回话了。
只是,没等陈洪说完,裕王却还有话说:
“我的话还没有完。可作为列祖列宗的子孙,我若能继承大统必重用此人!”
海瑞《治安疏》中的内容是真是假,海瑞此举到底有何目的,嘉靖皇帝心中非常清楚,只是他不愿意承认而已。作为儿子,作为臣子,裕王给予了愤慨的态度;但作为大明储君,裕王也必须有着鲜明的态度。
裕王之所以敢如此回话,有着两方面的原因:
1、对于海瑞的刚直表现,裕王确实内心敬佩,有心重用;
2、作为大明储君,裕王如果也是随声附和、见风使舵、逢迎上意之辈,嘉靖皇帝心中并不一定高兴。毕竟,此时的嘉靖皇帝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毕竟,裕王很快就会成为大明之主。自己可以荒唐,但继位之君绝对不能再糊涂。
只是,陈洪却并不这样想,他对嘉靖皇帝太多了解,除了钱,他在乎的就是自己最缺的名声。如果连自己的儿子都站到了海瑞一边,嘉靖皇帝必定会龙颜大怒,裕王在劫难逃。想到这里,陈洪赶紧下跪,哀求道:
“王爷!奴才恳请王爷将这后一句话收回去!”
裕王的小倔脾气还上来了,回答:
“不收回。我绝不收回。我知道,父皇是疑心上了是我在指使这个人上的这道疏,疑心我要逼父皇退位。我这就写本章,恳请父皇开去我的王爵,罢为庶民也好,赐我自尽也好,我一定立刻奉旨。”
到底是大明皇族血统,骨子里的固执和倔强让裕王选择了坚持。更何况,关于这道《治安疏》,越是拼命掩盖就越会让嘉靖皇帝加重猜忌,赵贞吉深通此理才会选择硬刚嘉靖帝。所以,裕王选择了同样的办法。
说完这番话,裕王立刻操起了笔,摊开空白的本章疾书起来。
陈洪一看这小祖宗较上劲了,赶紧上前抓住裕王的手腕,大喊起来:
“王爷!王爷!王爷!王爷想要亡了列祖列宗的江山吗?”
现实对话中,不管是“劝说”、“训斥”还是“进攻”,震慑对方为自己赢得说话机会,制造悬念让对方等待着自己接下来的发言,永远是最基础的操作。
关于海瑞上疏以后发生的事,裕王已经知悉;关于陈洪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裕王更是嗤之以鼻;所以,对于面前的陈洪,裕王并不打算好声好气。
“列祖列宗的江山已经要在你们这些人的手里亡了,还用得着我去亡吗!”
这句话严重了,几乎直接断掉了陈洪向裕王靠拢的可能,陈洪睁着惊慌的眼直望着裕王:
“王爷这话包括奴才?”
王爷,我这打算投靠您呢,您就一句话给我定性了?
裕王不答。
陈洪慢慢松开了裕王的手,转头望向了供在一座紫檀几上的剑,站起来走了过去,双手捧过那把剑又面对裕王跪下了,双手将剑高高一举:
“王爷如果这样看奴才,现在就赐奴才死了吧!”
裕王向来心慈,面对这样的主子,“苦肉计”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换成了嘉靖皇帝,陈洪恐怕真就不敢了!
裕王冷笑了一声:
“内阁大臣六部九卿的堂官都被你禁闭在西苑值房,大明朝都已经瘫了,除了皇上,就数你大,我哪能杀你!”
裕王的这句话更严重了:
1、将包括大明王朝瘫痪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陈洪的身上;
2、陈洪虽为“内相”,但也还是裕王的奴婢而已,裕王却将其说成了仅次于皇上的“大人物”,这波不满太过明显。
陈洪举剑的手软了下来,趴在地上突然大声哭了:
“王爷冤煞死奴才了!王爷既这样认定奴才,奴才今天不死,明天不死,总有一天死无葬身之地。要死的人了,恳请王爷让奴才说几句话。”
这句话不虚,如果裕王真就如此认定了陈洪,裕王登基那一日就是陈洪的死期。更为关键的是,已经嘉靖四十五年了,裕王距离大明皇位并不遥远了。所以,陈洪必须开始自救,必须开始挽回自己在裕王心中的形象了。
裕王还是那副不满表现,讽刺性丝毫不减:
“你要说什么,谁能挡你。”
陈洪开始智商爆发了:
“别说皇上万岁爷那样刚烈的人,从古至今,摊上哪一个帝王看到海瑞这样的奏疏能够忍受得住?正如秦王所言,天子一怒流血千里,今夜突然出了这么一件捅天的事,王爷告诉奴才,奴才该怎么做?”
陈洪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责任通通甩到嘉靖皇帝的身上,自己只是听命办差而已,怪不得自己。只是,陈洪的这段话并不是没有道理,海瑞上疏以后,嘉靖皇帝没让朝堂流血千里,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别说是臣子叫骂皇上,就算是职员叫骂部门经理,你看看会有何种后果?
听到这里,裕王的情绪开始缓和了,对陈洪说了一句:
“起来吧!”
陈洪一听,效果明显,赶紧趁热打铁,继续说道:
“奴才能做的,第一便是替皇上消气,一切事都要让皇上消了气,才不至于不可收拾。”
陈洪的做法并没有错,只有先让嘉靖皇帝消了气,事情才有缓和的可能。只是,裕王认为陈洪让皇上消气的办法,并不地道:
“把满朝大臣都关起来就能让皇上消气?”
我们来看陈洪的解释:
“消了气才能慢慢释去皇上的疑心。奴才伺候皇上三十年了,也算是知道皇上的人。皇上一旦起了疑心,岂止是大臣们中有许多人要受牵连,王爷也会受到牵连。”
一句话,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释去您的嫌疑!
“王爷请想,奴才为什么要怂恿皇上让赵贞吉去审海瑞?赵贞吉是徐阁老的学生,徐阁老又是王爷的师傅,那海瑞偏又是赵贞吉的属下。赵贞吉不卸去嫌疑,所有的人便都有嫌疑。王爷,奴才这点苦心,王爷难道不能明察!”
这段话是对上一句的详细解释,海瑞扯到赵贞吉,赵贞吉扯到徐阶,徐阶再扯到裕王,这一连串牵扯下来,裕王就会成为最后的关键责任人。海瑞是无药可救了,赵贞吉就成了撇清裕王的关键。陈洪的这段解释,合情合理,无法反驳。
陈洪说完,裕王的情绪进一步缓和,对陈洪说道:
“你过来说!”
得到鼓励的陈洪,继续加热:
“王爷说奴才将满朝大臣禁闭在西苑,奴才算个什么东西,就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有这个胆也没这个本事敢跟我大明朝满朝的大臣为敌。”
继续甩锅,继续强调自己“只是听命办差”而已!
“这个时候只能让他们在值房坐着,同时奴才已经将海瑞进京后所有的行状从司礼监调了出来呈交皇上御览。海瑞进京后的情形奴才早就问过了,除了跟都察院御史王用汲还有镇抚司的齐大柱有些往来,跟朝中其他任何大臣都没有往来。”
除了“听命办差”,陈洪也没闲着,强调了自己对“海瑞上疏事件”的弥补操作,那就是用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脾气秉性、素日为人和日常交往情况,以证明海瑞上疏只是个人表现,并无后台、靠山和串联。
当然,查看海瑞的日常行状并非陈洪建议,而是嘉靖皇帝的命令;而且,陈洪也清楚嘉靖皇帝在查看海瑞的日常行状以后,肯定会重新看待海瑞上疏的动机和目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御前私密信息,恐怕也只有陈洪知道,而且裕王也无法对质。
所以,陈洪如此解释,同样没有毛病!
“皇上看了那些呈报,自然便释去了对群臣的疑心,明天一早也就会让徐阁老他们回部衙理事。王爷,您给奴才一个明示,奴才除了这样做,还能怎样做?奴才做的这些是想亡我大明的天下吗!”
一锤定音——我有如此表现只是为了消除皇上的猜忌,挽救大明朝臣,更是挽救裕王,挽救大明天下!
一个被权力冲昏头脑,数次智商为零的工具人,竟然让裕王感动了、信服了。原著小说中交代了裕王接下来的表现——裕王看着陈洪,沉默了。
陈洪也有智商爆发的时刻,但对象也只能是裕王了!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