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瓦剌首领手握“王牌”,要挟明朝:给钱!不料,孙太后当即回复:没门儿!瓦剌人认为孙太后在演戏,谁知,几天后啪啪打脸。
孙太后不出钱的同时,推郕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断了瓦剌人的念想。
面对孙太后的这一系列操作,瓦剌首领不禁感叹:是个狠人。
那么问题来了,孙太后真的不在乎自己的亲儿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她不是不想花钱赎儿子,而是不能!
明太祖朱元璋北征驱除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朱棣5次北伐,将蒙古人赶至漠北。明朝帝王向来硬气,之所以将都城迁往北京,为的也是天子守国门。
瓦剌作为蒙古的分支,是大明的打击对象,也是手下败将。
然而,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御驾亲征,便沦为了俘虏。更丢脸的是他出征时带了20万军队,号称50万,结果全军覆没。
发生这样的事情,整个大明朝的人都觉得无比的丢脸。如果这时候再出钱赎朱祁镇,就等于被瓦剌人牵着鼻子耍。如果给了钱,不放人,继续讹钱,后患无穷。
为了大明的国威,孙太后接受了朝臣的建议,选择了高姿态拒绝。为了断了瓦剌的念想,孙太后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她还传令给边关将领,叫他们不得与瓦剌人接触,即使瓦剌人以太上皇作为要挟,也不必理会。
在这个过程中,孙太后优先选择了做一个好太后,以大明的立场为立场。不过,孙太后也留了个心眼,她在立朱祁钰之前,先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也就是变着法儿向着亲儿子,亲孙子。
瓦剌利用朱祁镇讨不到好处后,恼羞成怒,南下攻打北京。不料,于谦坐镇北京,运筹帷幄,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最终,瓦剌人还是灰溜溜回了漠北。
事后,孙太后以母亲的身份,给儿子寄去了御寒的棉衣。
《明史》如是记载:“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
孙太后给儿子送棉衣,除了是关心外,也给瓦剌传递了一个消息:你们动我儿子试一试!
瓦剌当然是不敢的。虽然他们曾打赢朱祁镇,取得过一时的胜利,但综合实力不能和明朝比。毕竟朱祁镇菜,不等于明朝菜。北京保卫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用朱祁镇要挟没用,打仗又打不赢,瓦剌碰了一鼻子灰。这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要朱祁镇有什么用,可是又不敢杀他,只能当吉祥物一样养着。
因此,朱祁镇在瓦剌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他不仅可以住最好的大帐,还能娶妻生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后,瓦剌觉得很没意思。首领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既然留着他没用,何不把他送回去,让新旧二帝争斗。
景泰帝朱祁钰得知这件事后,果然愁坏了,他生怕哥哥回来抢皇位。
《明史·列传第五十八》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意思是瓦剌太师也先请求归还朱祁镇时,朱祁钰既担心,又生气。他故意对大臣们说:“我本来不想当皇帝的,是你们非要推我上位的!”于谦斩钉截铁地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换的!”有了于谦的保证,朱祁钰才同意让大臣们接回朱祁镇。
在这个过程中,孙太后也没少出力。得知自己的儿子能回来之后,她喜极而泣。
然而,朱祁镇回来后,却被朱祁钰幽禁于南宫。7年里,朱祁钰加派了锦衣卫,严密监视朱祁镇。孙太后作为上圣皇太后,不能与皇帝抗衡,只能时常去南宫看看儿子,给儿子送些东西。除此之外,她还把朱见深保护了起来。
母子二人在7年里,十分低调。景泰三年,朱祁钰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孙太后一句反对的话也没说。
七年后,朱祁钰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看病入膏肓,朱祁镇在一批臣子的拥护下,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
1467年正月十七,石亨、徐有贞等人突然率兵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队人马冲入南宫,把大门撞开,跪在朱祁镇面前高呼:“请陛下登位。”接着,一行人把朱祁镇扶上车赶往奉天殿。朱祁镇一句“朕乃太上皇帝也。”,呵斥地朱祁钰的守卫们乖乖后退。
很快,朱祁镇复辟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孙太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据《明史》记载:“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可见,孙太后也是参与了这件事的。
不论是“土木之变”还是“夺门之变”,孙皇后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土木之变中,她审时度势,同意立朱祁钰为帝,稳定了朝局。夺门之变中,她又暗中帮助朱祁镇重夺皇位,稳定了大局。
整个过程中,孙太后有大局观,也有私心。她是个好太后,也是个好母亲。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为了感谢母亲,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后宫的徽号自此开始。孙太后崩逝后,与明宣宗朱瞻基合葬于景陵,祔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