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建社会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帝位一直采取的都是子承父业,早早设立太子,稳固朝堂,避免野心之人谋权篡位,同时也是保留血脉,继承自己的一世功勋。但是却有一位这样的皇帝,他将皇位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一辈子没有立过太子。
宋朝开过皇帝赵匡胤一共有4子,虽然两个儿子不幸病逝,但是剩下的两个儿子也算的上是可造之才,为什么赵匡胤在生前,迟迟不确定太子,死后却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呢?这里面的苦衷,可能也只有赵匡胤自己知道。
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家族世代都是为朝廷效力的军官,父亲也是是一名后汉的军官。赵匡胤从小就是立志要投身军营,报效国家。因此,赵匡胤在后汉时期投身于后汉大将郭威麾下,并且多次立功,深受郭威赏识。
郭威,后来建立后周称帝。赵匡胤凭借着军功,一路晋升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大部分兵权。后来周世宗时候,年仅7岁的儿子继位,赵匡胤不堪屈于人臣,想要通过自己手里的兵权,一统后周。这个时期的赵匡胤已经野心勃勃,跟其弟密谋篡位。
后周当时的局势非常不稳定,北汉和辽国时有进犯。赵匡胤与其亲信正是利用这点,故意谎报军情,欺骗执政的后周符太后和其幕僚,派赵匡胤率领大兵前去镇压。在陈桥驿发生兵变,直接黄袍加身,自立为王,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率领大军火速赶往汴京,废了柴宗训。随后,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至此,赵匡胤及其幕僚,结束了安史之乱之后长达200年的动乱,解放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终于让中国历史迈向了崭新的朝代。
宋朝建立之初,边境战争其实并没有停止过,赵匡胤就位之后,政治局面也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赵匡胤在建朝之初,两个儿子尚且年幼,他仍然要依靠自己的亲信包括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去管理朝局。因此,赵匡胤十分信任自己的弟弟。
由于得到赵匡胤的大力支持及扶持,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朝廷的名望逐渐升高,赵匡胤明白自己死后,这两个儿子无法跟功绩满身的赵光义抗衡的。因此,赵匡胤为了国家安定、为了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从一开始就没有设立过太子之位。
况且,赵匡胤想到宋朝根基如此薄弱,人民还在不断战争的阴影之下,国家并不富裕,如果再生动乱,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了。赵匡胤一方面考虑到江山的稳定性,一方面考虑到儿子的性命,传位跟富有威望的弟弟赵光义,才是上策。
宋太祖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积极贡献的皇帝,平乱、建朝、大兴科举,不仅彻底结束了安史之乱后200年来的动乱,更是为饱受战争疾苦的劳苦大众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
宋太祖虽然是武官出身,但是建立宋朝之后,积极推行文以治国的理念,遵从孔儒,建立科举制度,推举文人进入朝堂。是历代君王重文轻武的典范,通过完善的科举制度,选取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为宋朝的稳固建立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的领导下,宋朝的文化氛围空前繁荣,宋代文人志士颇受重用。宋太祖推翻了五代十国的野蛮政治,是真正文明政治的开拓者,彻底改变了唐代之前皇帝重武轻文的执政思路。
除了赵匡胤本人害怕幼子无法当政之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生前一再叮嘱赵匡胤,不能重蹈覆辙。如果传子,很有可能出现后周的情况,像赵匡胤打下江山一样,幼子无法把持朝政,造成灾祸。
赵匡胤对其弟赵光义一直非常照顾,十分信赖自己的弟弟,这也是传弟不传子的原因之一。有传闻,赵光义生病的时候,身为哥哥的赵匡胤亲自去弟弟府中照顾,甚至煎药扶喂。这份兄弟感情,在平常人家或许常见,但是在帝王之家,实属难得了。
然而,赵光义是否真心替自己的哥哥着想,就可见一斑了。赵匡胤生前,叮嘱弟弟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两个儿子。但是传位之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离奇死亡,这其中是否是赵光义的所作所为,很难评判。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顺利继位。宋太宗赵光义也是一位十分勤勉的皇帝,并且大力推举科举制度,宋代能人志士出现了空前的盛世。“开卷有益”的典故就来自于赵光义,形容只要打开书,总会获得益处。
传位之说,其实历史上是众说纷纭的。虽然赵匡胤是有传位之心的,但是赵光义还是心存芥蒂。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其实众说纷纭。有传闻,赵匡胤死于饮酒过度,也有传闻,赵匡胤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看法是认为,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脱离不了关系。
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赵匡胤身患重病,如何就能一夜间猝死呢?坊间有这样的一种传闻,赵匡胤与赵光义在一起饮酒,赵光义趁赵匡胤酒醉,一剑刺死了他的哥哥。还有一种传闻是,赵光义得知赵匡胤有立子之心,就想到了“杀兄篡位”的想法。
宋太祖赵匡胤可谓是历史上的一位成功且富有仁慈之心的皇帝,面对个人利益、面对家族利益,仍然可以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胸襟注定这位仁君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不管传位给谁,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宋太祖都称得上是一位仁义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