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这两次中国历史上的诸侯国反叛作乱,如果不是熟读历史的朋友确实难以分清。毕竟地方诸侯起兵反叛冲击中央的事情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确实罕见,但这两次叛乱均对中国人心中最有情怀的两个朝代汉朝和唐朝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何为七国之乱,何为安史之乱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深夜。未央宫内,坐在皇位上的景帝刘启面色凝重,手捧竹简,对着台阶下长跪不起的大臣说道:“晁爱卿,此事绝无回旋余地吗?”
阶下大臣晁错一拱手,决然说道:“已然无可挽回,吴王刘濞早已暗中联络东方众诸侯,私营盐铁,征募私兵,如今已是削藩必反,不削藩亦反的局面。不如先下手为强,在他尚未积蓄起力量之前动手,祸乱还能小一点。”
刘启沉吟片刻,一拍桌子:“就照你说的办!”
宫中两人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的未央宫内却是歌舞升平,时任皇帝李隆基早已不和年轻时那样勤于朝政,而是一边左拥右抱,一边欣赏大殿上美人们的胡旋舞。
“报!”内侍尖厉的通报声打破了宫殿内的莺歌燕舞,唐玄宗有些不耐烦,看着手拿信笺闯进大殿的内侍说:“念!”内侍便赶忙拆开信封,“边境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兴兵作乱…”
“什么?!”李隆基大惊失色。近侍被皇帝吓了一跳,定了定神,才接着嗫嚅道:“现二节度使已攻破洛阳,潼关告急,潼关告急…”第二天清晨,两位皇帝均面色凝重,看着朝堂上鸦雀无声的群臣,不约而同地口呼出声:“周亚夫!”“哥舒翰!”
两位猛男跨出一步:“臣在!”两位皇帝也下达了相同的命令:
“出征!”
1.七国之乱,盖地方诸侯反抗中央宗族
前154年,时任朝廷太尉的周亚夫接过皇帝的调令,心中不禁嘀咕,这可是吴王联合东部六国,又勾结了匈奴,闽越等地方贵族,光吴王手下就拥兵三十万人,正在围攻梁王都城,这仗该怎么打。
心里虽然犯难,周亚夫还是仔细看了一下局势,跟刘启说:“你先别急,咱们兵少,草率入城救援只是添油战术。不如这样,我们不要跟叛军硬碰硬,先让梁王守一会,我带兵去看看能不能把他们补给线给断了。补给线断了,军队没饭吃,他们自然就跑路了。”
刘启翘起大拇哥:“还是你行,就照你说的办,快去吧。”周亚夫领命,很快就到了围城战场边上。但他并没有立即投入战斗,而是继续向东行军去了。
城下叛军的攻势日渐猛烈,叛军心里也明白,不攻下这座城就无法打开通向首都长安的大路,于是三天一袭击,七天一攻城。城墙上搬石头的梁王属实绷不住了,三番五次向皇帝刘启求援,刘启也纳闷,周亚夫不是说去断粮道了吗?怎么还没断成。于是皇帝一面派使者催周亚夫出击,一边和叛军交涉。
此时,曾在吴国内当过丞相的袁盎进言献策,吴王他们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只要皇帝您把建议削藩的晁错杀了,他们就是师出无名,只能退兵了。刘启默然不语,但心里已经盘算起了小九九,最终在过了十几天后,刘启下定决心,将晁错腰斩于东市,满门抄斩。
建议削藩的晁错死了,但叛军并没有退兵,刘启本念同为刘家人,能不打还是不打,但看现在的样子,叛军是铁了心要把自己拉下来,于是对周亚夫也越催越紧。而周亚夫到底去干什么了呢?
原来,他领兵从围城战旁经过,没有选择直击补给线,而是选择进军巨野,占据了一块根据地后,派兵袭扰远处补给线,截断近处补给线,从而切断了叛军补给。叛军也急眼了,三番五次来周亚夫阵前挑衅,但周亚夫就是不出战。
终于,围城三月,叛军因为缺粮而主动退却,周亚夫看准时机,发起进攻,一举获得决定性胜利,叛乱首罪吴王刘濞知道大势已去,请求闽越酋长收留。酋长大人哪里敢留,也不管决定造反那晚上哥俩喝的多到位了,总之一刀把刘濞咔嚓了,还把脑瓜子送给了刘启。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历经三个月,以刘启的完胜而落幕。
2.安史之乱,因地方外族部将反抗中央
而安史之乱,则要悲惨的多,因为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是引发了一场乱世浩劫。在安史之乱中,各路藩镇格局林立,《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足见这段历史的悲惨。
另一边的老将哥舒翰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皇帝放着有二十万禁军和易守难攻的潼关不守,非要催自己出城迎战,这不就是放着高地塔不守非要去跟对面打团吗?想抗命不出?前两个守潼关的将军就是因为主张坚守潼关掉的脑袋。没办法,哥舒翰只能主动出击。结果也不出所料,唐军被叛军大败,自己都被手下绑到安禄山面前领赏去了。
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一帮大臣仓皇出逃,逃至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杨贵妃被勒死,乱出主意的丞相杨国忠被杀。就连唐玄宗也被迫让位给太子李亨,当了太上皇。这段故事在后世被白居易谱成名篇长恨歌,流传于世。
安禄山和史思明搞的唐玄宗这么难受,他们俩呢?在安史之乱刚开始确实是风光了一阵子,但之后戏剧性的转折来了,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夺权,但安庆绪也很快被名将郭子仪击败。但杀父夺权的安庆绪也被史思明黑吃黑,部下纷纷叛归史思明,叛军的叛军了属于是。
而史思明也没落着好下场,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吸收残部,见唐军来势汹汹便假意归降,暗地里积蓄力量伺机再次反叛。但是朝廷识破不得不再度起兵,但是叛军之中发生内讧,史思明被亲儿子史朝义杀死,而史朝义最终也未能成事,落了个在林子中上吊自杀的下场。不得不说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历经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这才正式落下帷幕。
二.叛乱之骰的掷下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一点,就会发现:历史是最能体现蝴蝶效应的地方。
汉朝,作为一个继秦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能将华夏族易名为汉族,就足够说明在文化和军事方面,汉朝是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从汉初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再到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得到充分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第六位皇帝刘启,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早在刘邦刚刚建立汉朝之后,老婆吕后就趁刘邦死后太子年幼,违反“非刘姓不王”的誓约,册封一帮吕姓人入朝当官乃至地方诸侯。自然引起了一帮刘家老爷们的不满。朱虚侯刘章曰:“老子亲爷爷和他那一帮兄弟打下的江山,那帮兄弟都没分着,还轮的着你们老吕家?”
于是刘章叫上他大哥齐王刘襄,三弟刘兴居带兵入关,诛杀诸吕,刘襄带兵入关的时候甚至还顺手吞并了好几个反对他入关的小诸侯国。与此同时,长安也派大将灌婴带兵驻扎荥阳,准备与刘襄东西夹击。
但是诸吕菜的有点出乎意料,不用大军进京,刘章和周勃,陈平就带宫中守卫把诸吕给杀掉了,聚集的十余万大军压根没用上。结局是大臣拥立代王刘恒即位,称汉文帝,而刘襄一看没自己事了,本来没准能借机会带兵进京捞个皇帝当当,这下只能悻悻而归了。
乍一看,事情解决的很圆满,但是埋下了祸患——这场动乱给了各路诸侯王屯兵自重的理由。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好比你身边一个保镖,天天在你家门口练飞刀,你问他你干啥,他就一脸正气地说:“不把功夫练好,怎么保护主公?”说完就接着刻苦训练去了,没准飞刀靶子上照片还是你的。但你也说不了啥,人家为了保护你刻苦训练你还管?不识好歹。
尤其是重量级嘉宾齐王刘襄先生,来的路上剿灭了好几个反对他进京的小国,算是开了大鱼吃小鱼的坏头。可以说七国之乱的隐患,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汉朝在建立初年就埋下了互相攻伐的祸患,那唐朝是怎么个情况呢?
唐朝初年,倒是和隋朝不一样,唐高祖李渊借着尊隋的名头起兵,尊着尊着自己就把姓杨的踹一边自己当皇帝了。儿子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
李世民即位后,武力极其充沛,充沛到什么地步呢?历朝历代皇帝都头疼的游牧民族游击战,在李世民面前不好使,甚至反过来变成了唐军主动出击,进攻游牧民族,《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作为中原王朝,骑兵比游牧民族还要强悍,足见大唐武德充沛。
但到了武则天以后,由于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均田制无法维持,这动摇了唐朝的经济基础,导致中央政府无力维持庞大的常备军。不得已,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即在地方上拥有总管统兵权力的官僚。
这乍一看,可能没什么,但是让我换种说法:手里有钢枪,处处是粮仓。手里有军队了,地方政权不也是手到擒来的事吗?有兵有权了,钱不更是易如反掌吗?以至于在上文出镜的唐玄宗统治时,中央不过十二万禁军,而边境节度使拥兵达四十九万,是中央的三倍有余。由此可见,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是安史两人兴兵作乱的重要前提。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节度使制度设立之初,对于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安全,抵御青藏高原上吐蕃帝国的入侵,防卫辽东的女真人,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都付笑谈中
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都是地方反叛中央,但七国之乱的结局是三个月就被平定叛乱,且最终削藩顺利进行,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汉朝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安史之乱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经济凋敝,藩镇林立,已经初见唐朝灭亡后群雄争霸的势头了。
导致结局不同的成因,眼尖的读者想必早已从前文找到了答案。
首先,二者在对应时代中的发生节点不一样。七国之乱的发生节点是汉朝国力得以从楚汉相争中恢复,中央力量虽然不比地方联合,但精兵强将还是尽归中央之手。而安史之乱呢?正是唐玄宗执政末期,地方藩镇已然成了气候,边疆军区掌握的军队竟是拱卫京师的禁军三倍有余,在力量上相差已经较为悬殊,相较盛唐之时也已显出颓势。
其次,这两次动乱发生的出发点有根本区别,七国之乱中,刘启为了削藩主动出击,地方诸侯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赌一把。安史之乱则是地方上军阀野心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朝廷则是被动的一方。日常拱卫京师的太平军队,面对数倍于己的守边军队,自然无法淡然处之,处境十分被动。
最后,是统治者之间的差距,虽然刘启的表现没有太多亮眼的地方,甚至还因为诛杀晁错而寒了大臣的心,但好在用人唯信,将军事交给周亚夫处理,自己坐镇后方做好自己的事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唐玄宗,在唐玄宗执政末期,实在称不上贤明,贪图享乐,惰于政务,在中央与地方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置之不理,直至顽疾发作。不仅如此,在前线大将固守抗敌时瞎指挥,甚至随意诛杀大将,这都是唐玄宗晚年昏庸无道的表现。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相同的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重演,从晚年拉胯的唐玄宗,再到指挥“机枪手向左移五米”的微操大师常凯申,甚至到了近代也有因为因为军权旁落而被属下政变推翻的悲剧英雄阿连德。
虽然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不会学到任何教训,但我们还是要想起苏辙在《六国论》中说过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果我们只是哀伤历史而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到时候就是我们的后人来哀伤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