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太宗有14个儿子,为何选了资历平庸的李治?其实道理很简单

唐太宗有14个儿子,为何选了资历平庸的李治?其实道理很简单

引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太宗非常注重人才,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他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就是以人为镜,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在选择储君的时候,唐太宗也是听取了大臣的建议,把资历平庸的九儿子李治立为储君,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是因为唐太宗没有主见听信谗言还是另有其因?

唐太宗总共有14个儿子,论文才武略,不少人都比李治更胜一筹,但是在废除了原来的太子李承乾之后,却为何选择了资质平庸的李治呢?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很简单。首先是李治是唐太宗的嫡子。在古代,太子的人选一般都是嫡长子。就算是立储君,也会优先考虑嫡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儿子,如果嫡子实在是没本事,才会考虑其他的皇子。先前的太子李承乾就是唐太宗的嫡长子,但是由于李承乾太急于坐上皇上的宝座,起兵造反了,最后造反没成,惨败收场了,成了废太子。

在李治之前,李承乾还有一个弟弟李泰,他也是一个嫡子,在李承乾造反一事后,他曾经向唐太宗承诺说以后只要自己的儿子出生,就会把他杀死,等到自己驾鹤西去之后,就把皇位让给弟弟李治,唐太宗听了很是高兴,认为这是兄弟情深的表现,想把李泰立为新的储君,但是大臣褚遂良认为李泰这样做实在是太残忍了,不适合作为储君,储君的人选应该是一个善良仁厚的人,唐太宗认为很有道理就没有马上立李泰为储君。

后来唐太宗又听说了李泰也参与了废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之事,所以是不可能再立李泰为储君了,按照嫡子的顺序,自然就是李治被立为了储君。其二是因为李治背后有舅舅的帮助。李治被立为储君之后,其他儿子并没有放弃争夺储君的想法。唐太宗的三儿子李恪就经常向唐太宗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唐太宗也认为李恪的各方面和自己都非常相似,所以曾经有过易储的想法,想把李恪立为储君,但是遭到了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反对。

唐太宗历来善于倾听大臣的谏言,因此他问长孙无忌说是不是因为李治是自己的亲侄子所以要极力拥护他,长孙无忌回答说,首先李治是嫡子,其次他是一个仁厚的人,他一定可以当好储君的,况且现在李治也没有犯下什么错误,随意的易储会让人认为皇上是一个出尔反尔的人,这样影响很不好。最终唐太宗放弃了易储的想法。

其三是因为李治是一个仁厚和孝顺的人。储君的选择,除了才华之外,个人的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废太子李承乾正是因为造反之事被废掉了太子之位,而非常有才华的嫡子李泰则是因为为人处世过于残忍,唐太宗担心他当上储君成为了皇上之后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而相比之下李治不仅是一个仁厚的人,还非常的孝顺,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李治哭得非常伤心,周围人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这么一个仁厚孝顺的人,唐太宗自然相信他不会做出兄弟相残的局面,因此最终选定了李治作为储君。

正是由于上述的三个原因,被人认为资质平庸的李治成为了储君,在唐太宗死后顺利的当上了皇上,史称唐高宗。唐高宗在位期间,尽心尽力治理国家,沿用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用了长孙无忌等大臣,改良了科举制度,为后世培养了大批治理国家的人才。此此时的唐朝疆域达到了最大,李治在位期间也被后人称为“永徽之治”。

结语

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真正的黑马是谁。在不少人看来资质平庸的李治,最后却成为了唐太宗的继承人,在谋略方面,他可能不及李承乾和李泰,在争宠方面,他也比不上李恪,但是,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仁厚和孝顺,这种品德在险象环生的皇家争斗中,是非常难得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能日常生活中不会被人所注意,但是当时机来临之时,这些独特的闪光点会让你获得他人的关注,从而极有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旧唐书·魏徵传》

《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李治,道理,资历,孙无忌,唐太宗,儿子,太子,李承,李泰,观点评论,李治,唐太宗,储君,李承乾,李泰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李治,道理,资历,孙无忌,唐太宗,儿子,太子,李承,李泰,观点评论,李治,唐太宗,储君,李承乾,李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李治,道理,资历,孙无忌,唐太宗,儿子,太子,李承,李泰,观点评论,李治,唐太宗,储君,李承乾,李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