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初入官场的高翰文,有多天真?胡宗宪只能把他当孩子看

大明王朝:初入官场的高翰文,有多天真?胡宗宪只能把他当孩子看

嘉靖皇帝召见完“三方诸侯”后,给浙江的“改稻为桑”定了一个调子:方略继续推行,还要保证浙江百姓不能乱。依据于此,探花出身、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高翰文提出了一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办法。另一方面,胡宗宪也丢掉了“浙江巡抚”的官职,由郑泌昌接任,何茂才则升任“布政使兼按察使”,而高翰文经由严世蕃举荐,以朝廷钦使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府”。

然后,前往江苏借粮的胡宗宪和前往浙江赴任的高翰文,见面了。

此时的高翰文可谓心潮汹涌,中进士、点翰林不到四年便能荣膺重任,生平追求也不过就是这等快意人生;更何况,此时的胡宗宪似乎已经和“严党”划清界限;所以,见到胡宗宪这位上级领导,高翰文没有下跪、没有问安,只是轻轻作揖。

胡宗宪倒也不在意这套虚礼,甚至为了接下来的对话还刻意将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

“我虽然还是浙直总督,但按规制,你归浙江巡抚直管,我们之间没有差使授派。我今天见你,只是为了浙江,为了朝廷。”

明朝时期的“巡抚”定制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虽然品级略低于“总督”,但却手握一省实权,“总督”则更偏向于军事方面的管理。所以,高翰文这位“杭州知府”虽然属于胡宗宪的下级,但胡宗宪并没有直接向高翰文下达命令的权力。

接着,胡宗宪还命手下将马料分给高翰文的马队,进一步拉近两人的关系,打消高翰文的猜忌。

“高府台知不知道,淳安和建德一共有多少灾民,到今天为止,浙江官仓里还有多少粮,照每人每天四两发赈,还能发多少天?”

高翰文到底是榜眼出身,水平自然不低;更何况,好不容易脱离了翰林院的清苦,高翰文自然会倍加上心;所以,胡宗宪的这个问题难不倒他。详细给出了回答后,胡宗宪又发问了:

“你还算是有心人。可十天以后,你准备怎么办呢?”

高翰文突然意识到这是胡宗宪在指责自己,毕竟自己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就是为了解决十天以后的困境,这句问话等于直接对这个方略提出了质疑。

十天以后,让有钱有粮的大户买田,然后再让这些大户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胡宗宪自然清楚。可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大户们会以何种价格买田,能不能让百姓渡过灾年,“改稻为桑”和“赈济灾民”的“两难”能不能真的实现“自解”!

这些问题,胡宗宪清楚,可高翰文并不清楚,如果直截了当的告诫,高翰文势必会心生猜忌,甚至会认为这是胡宗宪的“小人之心”;所以,胡宗宪只能循序渐进的引导,让高翰文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高翰文再次重申了十天以后的“以改兼赈”后,胡宗宪再次发问:

“你准备让那些有钱有粮的人拿多少粮来买百姓的田?”

大户买田的价格是“以改兼赈”的关键,久在翰林、从未就任地方的高翰文自然不懂这里面的道道儿,一脸天真的问道:约定俗成、公价买卖,还需要官府过问吗?

面对如此典型的象牙塔小嫩芽,胡宗宪放弃了没有意义的引导,开始直截了当:

“十天过后,赈灾粮断了,灾民没有了饭吃,买田的人压低田价,官府过不过问?”

询问语气,假定情况,面对高翰文这等意气风发的书生,最好不要先来一针破头血,以免打击其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真要把事情说的那么严重,高翰文也不会相信。

高翰文回答:“天理国法俱在,真要那样,官府当然要过问!”

胡宗宪再问:“哪个官府?是你杭州知府衙门,还是巡抚衙门,藩臬衙门?”

胡宗宪的意思很明确:你一个小小的“杭州知府”,能管了“巡抚衙门”、“臬司衙门”?

高翰文终于明白了胡宗宪的话里有话,再次天真的发问:浙江官府会纵容大户趁灾情压低田价?官府,还能不向着百姓,向着有钱有粮的大户?

效果达到了,高翰文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只是天真未脱,胡宗宪不得不继续“假设”,唯恐吓着了孩子:

“要真是这样,你怎么办?”

高翰文沉默了,圣贤书里不是这样讲的啊,翰林院不也一直在强调海晏河清、民拥官官爱民吗?可眼前这位大名鼎鼎的“东南一柱”,又断无欺骗自己的可能,到底是我错了,还是社会本就如此?

许久以后,高翰文只能再次给出标准答案:

“属下会据理力争。”

好了,胡宗宪的目的达到了,将所有难题都摆给了高翰文,接下来就是“威胁”了:

“那时候,你既不能去抄大户的家把他们的粮食拿给灾民,也不能劝说灾民忍痛把田贱卖出去。两边都不能用兵,灾民要是群起闹事,浙江立刻就乱了。你在朝廷提的那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奏议就成了致乱之源!高府台,这恐怕不是你提这个奏议的初衷吧?”

一句话,你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不但不会实现,还会成为“致乱之源”,就问你怕不怕吧?

高翰文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换上另一副表情,将“胡部堂”的称呼变成了“部堂大人”,急切询问解决方案。

胡宗宪也不端着,直接给出了明示:

1、划定卖田保护价,保证大户不能将淳安、建德两县的田全部买去,保证两县百姓能够度过荒年,有田可耕,从而保证浙江不会乱;

2、扩大买田范围,让大户面向浙江全省买田,保证“改稻为桑”的顺利推行;

如此,才能保证“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能够实现;更关键的是,高翰文是方略的提出者,又是朝廷委派的钦使,有着最终解释权,只要想争就有可能办到。

和几乎所有的新任官员一样,高翰文问出了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他们不听我的,咋办?

胡宗宪给出的回答也最为直接:有问题,找上级,让上级往下压!

除了这个问题外,胡宗宪还给高翰文吃了两颗定心丸:

1、“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去争。你去浙江,我会先去苏州,找应天巡抚赵贞吉借粮。十天以内,我会借来粮食,让你去争田价。”

官府干预,控制田价,让百姓手里有粮也就有了和大户讨价还价的资本。

2、“新任的淳安知县海瑞和建德知县王用汲,这两个人能够帮你,你要重用他们。”

一个人不好争,你带着淳安、建德知县一块争,给浙江官府造成压力。

话都说透了,高翰文终于不再天真,问出了最有水平的一句话:

“部堂这些话,为何不跟皇上明言?”

对啊,既然胡宗宪有着“两难自解”的完美办法,为何不向皇上建议呢?

胡宗宪苦笑了一下:

“事未经历不知难。有些事以后你会慢慢明白的。”

胡宗宪不向皇上建议的原因非常简单:向朝廷建议延缓“改稻为桑”让严世蕃认为胡宗宪身上有了“清流”标签,必须提防;未向嘉靖检举“毁堤淹田”的幕后真相又让“清流党”认为胡宗宪没有了拉拢意义,必须提防;两派提防之下,不管胡宗宪提出何种建议都会被立即否定。

正如胡宗宪对高翰文所言,“有些事以后你会慢慢明白”,等到高翰文遇上芸娘,就会慢慢明白。

好了,一阵交谈以后,高翰文彻底服了,下跪告别:“部堂大人保重”,然后转身踏上了成为第二个“沈一石”,第二个“胡宗宪”的道路。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初入,官场,高翰文,大户,浙江,胡宗宪,王朝,天真,灾民,官府,观点评论,高翰文,浙江,淳安,胡宗宪,官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初入,官场,高翰文,大户,浙江,胡宗宪,王朝,天真,灾民,官府,观点评论,高翰文,浙江,淳安,胡宗宪,官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初入,官场,高翰文,大户,浙江,胡宗宪,王朝,天真,灾民,官府,观点评论,高翰文,浙江,淳安,胡宗宪,官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