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只是一个农民出身,却通过起义活动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见这个人的能力并不一般。
明朝也算是一个命途多舛的王朝,先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选好的储君朱标意外死去,于是皇位便传给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叔叔朱棣气不过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便发动了靖难之役,从朱允炆手中将皇位抢了过来,史称明成祖。
其实如果朱标死后,朱元璋要是舍弃建文帝,将皇位传给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这大明江山也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皇位只传嫡长子
古时候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一个大家族中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大相径庭的。像古时候的皇位、家产这种事情都是嫡长子才可以继承的。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思想是比较传统的。在他的价值观中并不是哪位皇子有治理国家的才能皇位就会传给谁,而是谁是嫡长子这皇位就是谁的。
当时明太祖的嫡长子正是皇子朱标,而朱标确实也一直是朱元璋心中储君的最佳人选。有相关史料记载,皇长子朱标温文尔雅,敦厚善良,此后若继承大统必定会是一位仁君。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被众人期待着继承大统的太子,却在明太祖朱元璋65岁这年因病去世了。由于朱元璋年事已高,所以在接下来立谁为太子继承大统成了朱元璋和大臣们最头疼的问题。
朱元璋在和大臣们讨论要立谁为太子的时候,其实他的第一人选真的是燕王朱棣,朱棣乃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若无嫡长子,皇位继承的顺序应该往下顺延,所以这个皇位怎样都不应该落在朱棣头上。
所以朱元璋的这个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大臣们反对的理由则是四皇子上面还有二皇子、三皇子,如果立了四皇子,那让其他的皇子怎么想。
朱元璋转念一想,在其他儿子那里确实不好交代。于是便开始询问大臣的意见,大臣们纷纷谏言,虽然太子朱标已经去世,但是朱标是一个有嫡长子的人,为何不让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来继承皇位呢?
朱元璋一听这已经是能定下太子人选最好的办法了,于是便默认了,所以这皇位便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中。
靖难之役夺取侄子皇位
朱允炆这个人做皇帝的能力真的有限,确实不是做帝王的那块料。当然朱元璋也明白他的孙儿几斤几两,所以在朱元璋还在位时尽可能的为朱允炆扫清了所有的障碍,让他登基之后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
明朝的时候在地方封了许多的藩王,像皇子或者元老级别的人物,皇帝都会许他们藩位。但是朱允炆却在登基之后进行了削藩,极大地触及了这藩王的利益,朱棣也是藩王之一。
再加上朱棣眼睁睁看着本应该传给他的皇位传到了其侄子手中,心中多有不甘。所以在后来明太祖驾崩之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逼迫朱允炆退位,凭自己的力量夺取了这大明江山,成为了皇帝。
朱棣上位之后,将朱允炆的亲信赶尽杀绝,并用极其残忍的方式对待其家眷。果真,最是无情帝王家,在皇位面前骨肉亲情永远不会被放在第一位。
其实世人也应该庆幸,朱棣把皇位从建文帝手中夺了过来,要是明朝落在朱允炆手中,说不定会成为如秦朝那样的短命王朝,在二世的时候就会被推翻政权。
若传位给老三则天下太平
朱标本是有三个儿子的,但是朱元璋却选择了最不适合成为皇帝的一个孙儿朱允炆。其实老三朱允熥才是朱标正妻生的孩子。
按道理说在老大夭折之后,朱允熥才应该是嫡长子。但是无奈朱允炆比朱允熥早出生了几天,于是朱允炆这个庶子就被扶正了,成为了嫡长子。
其实要是选择老三朱允熥的话,怕是再多借给朱棣几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原因就在于朱允熥的舅舅是当时著名的武官蓝玉,这是一个连朱元璋都要惧怕三分的人。
若是朱允熥成为了储君,日后就算朱元璋去世了,也有这样一位有地位的武官给小皇帝撑腰,朱允熥是绝对不会像朱允炆这样被朱棣生生从皇位上拉下来。由此可见,如果朱元璋选择传位给朱允熥,还真的没有朱棣什么事情了。
蓝玉虽可以为朱允熥稳坐皇位保驾护航的利剑,但也正是由于蓝玉的锋芒过盛,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在治国理念方面处处与朱元璋针锋相对,这皇位才没有落在朱允熥身上。
蓝玉同朱允熥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但蓝玉这个人的想法与朱元璋所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朱元璋认为只有国家和平才能更好的发展,但是蓝玉作为一个武将他的想法却是想要不断地开疆扩土,不断的对外扩张。
所以朱元璋对于蓝玉是不得不防,于是便将储君之位给了老二朱允炆,并且在他去世之前为这未来的国主扫除了所有的障碍。
朱元璋可以说为其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但是这朱允炆实在是没有治国之才,所以又被明成祖朱棣夺去了这大明江山。
历史发展到今天是没有如果的,人们还是应该庆幸的,毕竟明成祖朱棣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要是这江山在建文手中说不定便早早的败落了。
虽然朱棣这皇位夺得可能是有一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后期朱棣进行的一系列为政举措,都证明这皇位他夺得也没错,明朝是在明成祖朱棣的领导下迎来了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