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中,皇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那更是“圣意”,是不可违抗的。即便是贤君,也不愿意听到每天有人在你的耳边叽叽喳喳,说着和你意见相反的话。而在昏君那里,每个敢直言犯上的大臣基本都是大“傻瓜”,轻者丢了仕途,重则丢了脑袋。聪明的大臣在劝谏时总会为帝王留些面子,用比喻及旁敲侧击的方式去点醒君主,而要说到摸能透帝王心术的高明谏臣,那纵观历史,恐怕除了魏征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起初,魏征曾在武阳郡丞元宝藏的手下任职,后来投靠瓦岗军李密。在投靠李密时,他曾为李密制定了多条可以壮大瓦岗寨的计策,但是李密对此不感兴趣,并未采纳。等到李密与王世充大战时,他多次献才献策,但同样未曾受得重视,无奈之下,他只能亲眼看着瓦岗寨步步衰落。
李密战败后他曾短暂投降唐朝,但是很快,他又成了窦建德的俘虏。但是窦建德还算识才,封赏他为起居舍人,负责记录行军战事与国家大事。然而,官没当多久,他就又被李世民所俘虏,重新回到唐朝怀抱。这次,他加入了李建成的麾下,并受赏成为了太子洗马(教太子文理,政事的官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斩,李世民感叹于魏征的高风亮节和博识才学,不忍杀他。并赦免他的全部罪过,封他为正三品官员,詹事主簿。
为了展示自己的明君身份,不管魏征如何直言不讳,李世民都一一虚心采纳,并称其为自己明得失的“镜子”。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曾一度痛哭流涕,怀念魏征的功绩,并将他归入凌烟阁二十四贤臣中,永世牢记他的功绩。然而,本因是贤臣良主的二人,却在魏征死后发生了一些小矛盾。这些小矛盾甚至使得唐太宗愤怒的推倒了他的墓碑。那为啥一代明君李世民会这样做呢?其实,归根结底,其实是魏征犯了这两条大忌。
1.魏征挑战李世民的底线。魏征直言进谏是出了名的,他知道唐太宗以明君自居,便多次当着众臣的面来揭李世民的短。一次,群臣请李世民去泰山封禅,李世民也有些意动,唯有魏征对此极力反对,他劝谏也就罢了,还在席间疯狂讽刺李世民爱慕虚荣,让李世民有些下不来台。但这并不是李世民恼怒的原因,毕竟自己一向以明君示人,忍一时风平浪静嘛。
然而据书中记载,魏征每份上奏奏章都留有根底,都是他曾劝谏过李世民的文章。更为过分的是,他居然把这些奏章交与史官记录!这样一来李世民哪能忍的了?对比唐朝另一个谏臣马周,他在临死前就将奏章全部烧掉了,完全不给李世民添堵。要知道,李世民可是一直在美化自己的形象,不管是玄武门之变,还是刻意抹黑隋炀帝(本来为隋明帝),他都在竭力的塑造一位千古明君的身份。而魏征这样一抖,李世民可不得恨他么!
2.魏征误举二人。魏征曾为李世民举荐过两个人,一个叫做侯君集,一个叫做杜正伦。当时魏征推荐他们时,把他们都吹上天了,说他们是当世奇才,就算是做到宰相,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寻常的事。李世民一听:呦,这么厉害,便立即将他们重用。然而,他们两人一个身为太子老师,却无法约束太子,甚至让太子变成了一个有着反逆之心的人。另一个呢,更是到处鼓动将领谋反,这样还不够,还去诱导太子产生异心。大家想想,作为举荐人的魏征,能逃得了干系么?因此唐太宗对他产生了猜忌,不仅取消了魏征长子与衡山公主的联姻,更是推倒了他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