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推行庆历新政的改革家,一生政绩显著,其所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极其深远。
勤勉好学
范仲淹自幼丧父,其母谢氏失去了依靠,便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朱氏,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范仲淹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便辞别母亲去南都求学。之后范仲淹昼夜苦读,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喝米粥,大多人都无法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苦。
数年寒窗苦读之后,范仲淹终于由一介贫寒儒生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正式踏入仕途。虽然只是九品官,但也是食朝廷俸禄的官员,范仲淹便把自己的母亲接来赡养。
范仲淹任应天书院教席期间,在他以身作则之下,当时的士大夫们均都节操崇高。在其入京为官之后,更是秉公直言毫不忌讳,当时宋仁宗早已有能力亲政,只是太后依然不肯放权。
范仲淹便上奏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却一直没得到回应,而范仲淹当初的举荐人晏殊听闻后,警告他这样除了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外,更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回信告诉晏殊自己为何要这么做,还说无论是怎样的惩罚,都无法阻止他向上直言进谏,哪怕会招来杀头的祸端。
很快范仲淹就被贬离京城,但这依然无法阻止他向上进谏,虽然一直都没有被朝廷采纳,但是却得到了宋仁宗的欣赏。在太后驾崩之后,宋仁宗得以亲政,于是就将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命为右司谏。
施行新政
范仲淹回京后没几月,江淮京东一带蝗灾严重,范仲淹便立马上奏朝廷,希望能立刻派人前去治理灾情,只是宋仁宗一时没有搭理范仲淹。范仲淹就问仁宗:“如果让宫中所有人半日不吃东西,陛下该怎么做?”仁宗听了之后,立即派范仲淹前往开仓济民。
而直言进谏的范仲淹,很快就让宋仁宗感到不胜其烦,数次将其贬到其他地方,但宋仁宗也不算是昏庸的君王,总会将其再召回来。在宰相吕夷简被免职之后,仁宗又重新启用范仲淹等人辅佐朝政,于是范仲淹就向仁宗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也就是“庆历新政”。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其他大臣也相继提出意见,宋仁宗对大多数意见都采纳实施,而范仲淹提出的这十项改革当中,主要就是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减轻百姓负担,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北宋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恩荫制度,每年都有非常多高中级官员的子弟或者亲属,获得朝廷任命的官衔或者差事,完全是一种变相的官僚世袭制度。很多没有能力或者尚在襁褓之间的高官子弟,同那些寒窗子弟争夺官职,造就了一大批浪费资源又毫无用处的官员。
范仲淹就是要改正这种不良之风,只是古代王朝所推行的种种改革,无一例外都会触犯到一些权贵们的利益,因此很多人都非常痛恨“新政”,导致改革难以继续实施。
毁于党争
范仲淹很快就受到了权贵们的一致弹劾,到处煽风点火鼓动群臣,将矛头对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人物,诬陷他们是“朋党”。这些流言蜚语,很快就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圣人道:“君子不党”,那结党的人不是君子就只能是小人了,而且古代帝王对结党者十分反感。
这些不实之言让范仲淹等人压力巨大,尽管范仲淹提出了君子之党和小人之党,重新定义朋党的说法。但宋仁宗对此依旧是带有疑虑之心,最终在权贵们的合力声讨加诬陷之下,仁宗将范仲淹等参与改革的人逐出朝堂,赶到其他地方去任职。才施行一年多的庆历新政就遭到废弃,刚刚有所好转的北宋又开始恢复原样。
如今再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方式一模一样,皆是亡于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庆历新政败于朋党之争,王安石变法也亡于新旧党争。权贵们全都着眼于面前的利益,丝毫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考虑,一旦有人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原本不是一体的他们便合力攻击,直到自己的利益恢复为止。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先后失败,让北宋这个只愿安于现状的国家被金兵掠夺半壁江山,而遗留下来的党争余毒在之后又覆灭了南宋。
参考文献:
《庆历新政何以失败》
《“三光”名臣范仲淹》
《论“庆历新政”对宋代吏治的改革》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