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影响政治走向,也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在历史洪流的夹裹之下,小人物也只不过如蝼蚁一般艰难前行。
在北宋有一件最让宋人觉得耻辱的事情,那就是“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这本是历史长河中不甚起眼的年份,但是由于北宋朝廷发生了一件耻辱的事情,这一年也被载入了史册。
金兵的弯刀蘸着宋人的鲜血,一路南犯,《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在战火蔓延下,变成了曾经的记忆,再也看不到那繁花似锦,钦、徽二帝也成了金兵的“战利品”,被挟持北上。
这场战乱,给宋朝百姓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也让后世唏嘘不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记忆伤痛,才有了老百姓关于靖康之变的各种感受,这些不堪的记忆在诗词中,在各种纪闻中,也在话本小说之中,每一个人关于那段记忆的感知可能都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无法抹去那段对于宋朝人都意味着屈辱的往事。
一、历史典籍中的“靖康之耻”
1、《三朝北盟会编》
此书为何叫《三朝北盟会编》呢?因为主要是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的三朝。
此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
作者徐梦莘有一个特殊的经历,就是在幼年时历经宋金战乱,在那场“人祸”之中,他的心理上承受过战乱带来的创伤,所以在这本书中,他把很多重点也集中在了“靖康之变”。
他在此书中也表达自己对于“靖康之变”的个人感受:呜呼!靖康之祸,古未有也。夷狄为中国患久矣。昔在虞周,犹不免有玁狁之争,汉唐以来,如冒顿之围平城,佛狸之临瓜步。颉利之盟渨上,此其甚者,又其甚则屠各入洛,耶律入汴而已……文吏武将,望风降走,比比皆是,无人焉故也,尚忍言之哉!
在徐梦莘的眼里,北宋本是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在一夕之间却变成了异族的嘴里的“羔羊”,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些食君王俸禄的文臣武将们,不思报国,反而在此危难之时,投降而走。
徐梦莘对于“靖康之变”的看法是代表了当时南宋士大夫的普遍看法,对于封建士大夫来说,这种投降的行为,实际上就是道德上的缺陷,儒家一贯的做法应该是“舍生取义”,而那些弃城而降的文臣武将们,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的。
在书中,徐梦莘并没有描写宋徽宗与宋钦宗两代帝王对于金人乞求的情节,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尊严。
2、《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由元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属于胡人的作品。
《宋史》虽然缺点众多,也未必是真正的宋朝史料,毕竟为胡人所做,也总有些出入,但是在这本《宋史》中,还是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入侵北宋,是金兵早有部署的,从七月开始到十二月,金兵都在为南侵做着准备。
等金兵一切准备就绪了,北宋王廷才回过神来,在仓促之间应对战。
金人第一次南侵时,宋徽宗匆匆让位,并且南逃以避兵祸,这一次战争以宋王廷的妥协为终点,不久之后,金人又发动了第二次南侵,这一次就没有上一次那么“温柔”了。
宋王朝内部混乱糟糕,而此时金人势头正猛,金人以破竹之势攻破黄河北岸军事重地太原、真定之后,一边以和议为引子迷惑宋王朝,一边加紧攻城略地。
《宋史》中对皇帝做了批判,认为是皇帝的荒谬,才导致了“靖康之变”。
而在宋人编纂的史料中,或者是笔记中,对于皇帝的批判并不多见,多半还是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臣子祸国,比如“言路闭塞”、“国无重臣”、“小人以和误国”、“朝廷用人不专”等等,君王的责任反而小了很多。
二、宋人笔记中的“靖康之变”
南宋史学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革,那就是文人笔记出现了。
宋代为何会快速的传播文化,一是与宋代的国策有关,在“重文抑武”的国策之中,文人也有了更好的舞台,二是由于印刷术与造纸术的成熟,文人拥有了更多、更好的传播文化的途径。
于是在这些内外因素的结合中,宋代的文学发展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1、《靖康传信录》
《靖康传信录》是由靖康之变的亲历者李纲所著。
李纲是活跃在靖康之变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之一。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时,李纲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
在笔记中,李纲详细记录了金兵攻击城墙的情景:
“是夕,宿于咸丰门,以金人进兵门外,治攻具故。先是,蔡楙号令将士,金人近城不得辄施放,有引炮及发床子弩者,皆杖之,将士愤怒。余既登城,令施放,有引炮自便,能中贼者,厚赏。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从李纲的笔记中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主战派,在李纲的笔记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为了守城而殚精竭虑的人。
在他的眼里,能退却敌人是最为高兴的事情。
2、《靖康纪闻》
《靖康纪闻》是宋人笔记,北宋人丁特起撰,分上下卷、拾遗,前有作者自序,记载了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的事件,特别是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事件。
靖康之难期间,金军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从此灭亡。
丁特起,北宋末太学生,合肥人,金军攻开封时,丁在城中,数度上书乞早决用兵议和之计,后以亲身经历写成《孤臣泣血录》。又名《靖康纪闻》,是现存记录“靖康之变”事迹的第一手笔记资料。
这本书所载可以说是“靖康之变”的真实场景,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描写的:又征求戚里权贵女,使车载以往,轮辙几尽,搜求肩舆以乘之,赁轿之家,悉取无遗。凡被选出城者,皆号恸而去……
可见金人的铁蹄踏上大宋的土地,无论是金银财宝,还是娇弱女子,都是无法逃脱的。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了“靖康之变”带来的耻辱,无论是在士大夫眼里,还是在百姓心中,“靖康之变”带来的耻辱都是无法抹去的。
在“南渡诗人”们的创作主题中,都少不了对此事的哀叹,可有一位奇女子——李清照另辟蹊径,在她的眼里,“靖康之变”是那些没有担当的臣子之过,她曾写过一首羞煞一帮男儿的诗《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绍兴二十六年,困于荒凉北地的宋钦宗在屈辱中死去,此时宋徽宗也去世了21年,两代帝王都在“靖康之变”中受到了侮辱折磨,随着他们的死去,靖康之变中的那些经历者也随着历史变成了尘埃,“靖康之变”的耻辱也被渐渐遗忘。
那些刻骨铭心的仇恨到了最后都成了回忆,也成了诗词歌赋,甚至是传奇小说的一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