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合君臣义,恩深父子情。”
众所周知,大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然而在朱棣称帝之前,朱元璋却让自己的孙子,也就是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继皇帝位。
虽然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像朱棣这样通过军事斗争将已经即位的侄子赶下皇位的实属少见。
那么为何在明朝会出现朱棣、朱允炆这样的情况呢?这就离不开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甚至还有朱允炆之父朱标四人的“爱恨情仇”了。
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1398年即位,在位仅仅4年。
但是其在位期间改革法治、实行削藩、减轻税收、宽严相济、惩治宦官,虽然与其祖父朱元璋相比略显平庸,但也算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直到1402年他于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被迫退位。
相较于朱允炆性格温顺腼腆,朱棣显然更善谋划、隐忍,手段更加残暴,更适合做一个帝王。
朱棣在位22年,政治上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尤以“瓜蔓抄”残忍诛杀建文帝的忠臣为后世长谈;完善文官制度,形成了后来的内阁雏形。
经济上,疏通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完善屯田制度、鼓励垦荒种田等措施使永乐时期“赋入盈羡”,达到明代最高峰。
军事上,征蒙古、安南,扩大了明朝的版图范围。
文化上,编《永乐大典》,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外交上,甚至出现了“万国来朝”的鼎盛局面。
而在后人的种种评价中也足以可见朱棣的成功。
毫无疑问,朱棣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他文武双全、知人善用,有雄才大略。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却不被朱元璋重用,甚至越过他传位于孙子呢?这就离不开对朱元璋的讨论了。
比起自己的儿孙继位时明朝已经较为稳定,朱元璋常常被后人戏称“开局一个碗”。如果他的开国大业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一定是地狱级别的难度。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时家中贫困潦倒,因在家族中排行第八而得名“重八”,参加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
元朝末年,朱元璋为了生存四处挣扎逃生,中间一度靠乞讨为生。
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社会动荡不安,元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朱元璋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因为头脑灵活而受到赏识,后来逐渐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扩张势力、自立为王,最后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王朝。
朱元璋在位31年,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民族、社会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完善与发展,为未来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朱元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后人赞赏的君主之一,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但是却因为自己的王朝来之不易,对于身边的人猜忌心过重,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能完全放心。
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之中,他最喜爱的莫过于嫡长子朱标。
他将朱标视为自己唯一的接班人,在他身上浇灌了所有的精力。而朱标也在他的培养下向着宽厚仁义、品行端正的“仁君”发展。
可惜后来朱标因病逝世,朱元璋只得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
同样都是为人子,朱棣比不过自己的兄长,甚至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也不如自己的侄子。他心中自是有恨,但是却不敢在父亲面前言表,甚至仅仅因为父亲的一个梦,差点命丧黄泉。
朱元璋晚年时曾经梦到过一个身形壮硕、身穿金色铠甲的男人起兵造反、刺杀自己。而梦醒后总是觉得朱棣同梦里的男人身材相似,不由得对其起了疑心。
于是在某一天借给朱棣剥橘子吃时试探他,不明所以的朱棣只当父亲突然念起父子情深,感动落泪。
而当朱棣将此事说给马皇后听时,马皇后却激动得让他“快跑”。
“你爹要杀你,快跑!”
当朱棣听完马皇后所讲朱元璋的梦境与猜忌后不由得冷汗直流。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却没想到父子之间也能猜忌至此。
朱棣为了活命只得向朱元璋提出前去镇守边疆,以此打消他的疑心。
也许正是因为朱棣逃过一劫,反而更加不满。同样都是儿子,朱标能得到父亲的培养与信任,自己却因为一个梦境而背井离乡。
就连自己的侄子也能得到父亲的宠爱和皇位,即使自己比起朱允炆更有谋略与智慧。种种情绪最终使其举起“清君侧”的大旗,在三年的血腥对峙中逼死了自己的侄子,顺利称帝。
相比寻常百姓家的父子情深,帝王家在父子之上首先是君臣,父子之间有舐犊情深,君臣之间却唯有猜忌之情。
虽然朱棣这一生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偏爱,但却依靠自己的能力博得了皇位。其实与朱标、朱允炆相比,显然朱棣与朱元璋的性格更为相似,同样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或许就是因为朱棣同自己太为相似,朱元璋才不愿意重用他。毕竟他心里清楚,自己能为皇位做到何种境地。
也许在朱元璋看来,在他统治下的明朝已经逐渐稳定,不需要一个激进的君主,他更希望未来的明朝能在一个“宽厚仁德”的君主手中平稳的发展,代代相传。只是没想到,朱棣能做的比他想象的更好。
或许朱元璋对朱棣还是有着父子之情的,只是这份感情与朱标、与朱允炆、与皇位相比,都相差太多。
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了皇位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但又有多少人真的明白,那高高在上的皇椅代表的不只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更是要承担起对于国家和百姓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