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刚建国的时候,赵匡胤是将赵光义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或许后来他有废弟立子的打算,但具体到行动层面来看,长子德昭“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也看不出刻意培养自己儿子对抗晋王的意思。这才使得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疑点重重,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谈谈2大疑点。
1、赵匡胤之死
有人说赵匡胤是赵光义给弄死的,其实不然。
第一,现代史学家研究,赵宋宗室似乎有遗传性的疾病,而且宋太祖喜爱喝酒,得心脑血管病的可能性很大。第二,宋太祖去世时是冬季,冬夏两季本来就是古代帝王死亡高发期。环境的变化引发疾病加重很正常。
第三,斧声烛影本来就是野史记载,而且就按照这个记载来看,上面说宋太祖和太宗喝完酒后回宫,然后睡觉,还鼾声如雷,然后在睡梦中去世了。以宋代的药理学水平,不可能做到延时毒杀人于无形之中,如果是千机引鹤顶红之类的,中毒之人不会毫无反应。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北宋初期赵匡胤有意栽培赵光义,以壮大赵氏宗亲势力,后期有意削弱赵光义势力,但已有些尾大不掉。所谓杯酒释兵权,本质也是去拿掉赵光义的兵权。至于迁都洛阳,当时洛阳留守是赵匡胤的亲家,极力反对迁都的基本都是赵光义团队的人,而这几个人在日后的赵光义时期都一路高升。
2、金匮之盟
关于金匮之盟,个人认为是确实存在的。按照金匮之盟,北宋皇位的顺位是:赵匡胤-弟赵光义-弟赵廷美-子赵德昭。因为这金匮之盟的效力,赵匡胤才会想法设法要弄死自己的弟弟和侄子。
事业上父死子继的嫡长子制度看似呆板不合理,但却是在最大范围内把可能出现的危机以法统形式解决了,要复辟搞禅让或兄终弟及,继位者非但不会领情,反而会因为不确定的继承秩序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影响朝局。
金匮之盟的出现,原意是为了解决赵氏宗室各方在赵光义继承人问题上想法太多而造成的骨肉相残,结果被证明根本没用。赵光义的政权一旦稳定下来一定会趋向父子相继,而不会将皇位让出来。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杜太后和宋太祖确实加了很多附加条件,但还是抵不过历史的自我修正力。金匮之盟也成为赵光义后来说明皇位继承合法性的说辞,但他继位之后的行为却完全背离了这一盟约,很像一个篡位者。
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的2大疑点!赵匡胤刚开始确实有立赵光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