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将群体对后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明战争胜负的帮助,同时也体现在对军政制度的创建和一定程度上稳定后金的局势。降将群体为后金问鼎中原提供了武力保障。
如孔有德与耿仲明来降,带来将官、兵士以及他们的家属、水手、壮丁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人。这些人当中有通晓火炮使用的专业军事技术人才。还带来了大批的战略物资以及先进的武器,这些东西极大地提高了后金与明朝争夺天下的底气。
一、协助创建与完善后金的军政制度
1.参与创建官制及建设地方政权
参建中央官制的主要降将是马光远,他建议皇太极设六科,垂拱而治天下。“崇德元年五月,开始设都察院,班次在六部的上面。“以张存仁为承政,并授世职一等梅勒章京。”之后张存仁便参与了后金官制的创建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开始重视人才。
崇德三年正月,张存仁提出在奴隶中选拔人才。疏言:“臣等窃谓奴仆宜令与试,但限以十人为额。苟十人皆才,何惜以十人易之?”可以看出随着后金各项制度的完善,对人才的需求极度增长。因此加大了对汉族人才的选拔任用,而这一过程通过一些降将去完成,无疑是加重了降将在后金制度建设中的作用。降将在军政方面的作用:第一、镇压农民起义,“顺治元年,孔有德、耿仲明率“天佑军”随多尔衮入山海关征李自成农民军,自成率军败退。”
第二、平定地方反清势力,统一中原。“顺治三年,中南地区抗清势力方炽,清廷授有德为平南大将军,与仲明等率所部南下湖广等地征抗清势力。”第二年便平定了大部分地区。“八月,攻取武冈,俘获明将刘肇基,湖南底定。”第三、驻防地方,“命孔有德、耿仲明率旧部及新增兵及家眷分赴广西、广东驻防。”可见入关之初清廷对降将群体的依赖程度。
第四、作为地方军政大员治理地方,“乔芳督陕西十年,破灭群盗,降其胁从,前后十七万六千有奇,西北大定。”故张存仁在大凌河之战归降后,在顺治初年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后改任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任内卓有政绩,屡遇恩诏。可以看出降将在后金入关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参与创建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创建之始是在天聪五年,当时皇太极一方面用刚归附的汉人铸炮,一方面积极地组建以火器为主的汉人军队,随着战争的进行,满人军队的损耗严重,为了补充兵员。皇太极为组成一支新的汉人部队,在天聪七年将分隶满洲各旗的汉人,每十人抽出一人披甲入伍,得到一千五百八十人组成了这支军队,汉将马光远作为这支新的汉人部队的统领。
皇太极在崇德二年将一旗汉军分为左右两旗。左旗由汉将石廷柱统领,右旗由汉将马光远统领。“至崇德四年,又将这二旗汉军扩为四旗汉军。崇德七年,由于汉人军兵归附日众,又将四旗汉军扩编为八旗汉军。”这次汉军八旗首领的任命中有许多大凌河归顺的降将。“其中祖泽润、祖可法、祖泽洪、祖泽远四人为祖大寿子侄,张存仁、裴国珍等是祖大寿部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的部队也归属汉军建置。”可以看出将不仅深度的参与了制度的制定,而且也深入的实施了制度。
汉军八旗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辽东地区的军队,因为存在吃空饷等问题,所以历朝对辽兵的数量的统计并不是十分准确。明初辽东地区的军队数量应当在十四万到十六万人之间,包括屯军和战兵。明中叶以后,辽东地区的军队大概只有七到八万左右。
主要是因为屯田败坏、军士逃亡等原因导致兵员数量锐减,辽东地区的军队这时虽然与后金展开了一系列战争,但兵员损耗严重,但是明朝也从内地调来了大量的兵力。辽东都司所属士兵的和以蒙古兵混合组成的部队构成了明末在关外的辽军。
因此关外辽军将领除了原来的辽将,如祖大寿等人外,还有西北边镇出身的将领,这些人不是早年从军辽东,就是在历任经略麾下参加对后金的作战而进入辽东战区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虽然辽东地区的辽军有所损耗,但在蒙古兵等混合组成的部队帮助下,依然保存了不俗的实力。辽东地区的明朝军队是汉军八旗士兵的主要来源之一。
分析资料我们得出,汉军八旗是以降将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样,后金的军队就有了满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擅长火器,蒙古、满洲八旗擅长野战、骑射,互相配合,大大地增强了后金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明朝的军事优势却在降低。
二、为后金开疆拓土
1.对抗明朝
在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投降后金之前,只有崇祯二年的北京奔袭战后金军主动进入了明朝的统治腹地。但在在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投降后金之后,后金几乎每隔一年就要与明朝开战,而且还不是小规模的。后金对明朝的军事行动明显增多。
动用的军队数量也从以前的几千上万变成现在的数万甚至十数万,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后金经过发展自身的实力得到了增强,有能力发动战争。另一方面是将群体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精神上指的是降将群体为后金君臣树立了与明朝对抗的信心和决心。
降将对明军的熟悉,使他们在这些战役中对后金帮助很大。清军进入中原后,由于满洲八旗军的兵力不足以及不适合在南方征战,所以在南征中,清廷更依赖于汉军兵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与明朝对抗的过程中,降将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明朝而言,“祖家军”也就是后来的“祖氏家族降将群体”这一势力是抵抗后金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宁锦防线最主要的两个点就是祖大寿守的锦州和吴三桂守的宁远,而吴三桂是祖大寿外甥,因此明廷不得不拉拢祖大寿来维持局面,保住宁锦二城。清太宗皇太极曾说:“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清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也曾认为:“明国京都,倚祖大寿为保障。”
清太宗认为明朝重视祖大寿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族党甚强”。因此祖大寿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他是“族党甚强”的“祖家军”的首领。因此就后金而言,拉拢到他就能一定程度上打破辽东的军事均势,所以对他展开了积极的拉拢,最终明朝的“祖家将”变成了后金的“祖氏家族降将群体”,同时辽东的形势也朝着有利于后金的方向发展了。
2.出征朝鲜
1627年初,总兵李永芳等人率大军征讨朝鲜。可以看出降将李永芳参与了征讨朝鲜的行动。出征前皇太极对阿敏等人道:“朝鲜理应征讨,但不是一定要攻取,凡事见机而行。”后金军接连攻克铁山、定州、安州、平壤,渡过大同江。
朝鲜国王李像逃到南汉山城。李俅遣使请和,诸贝勒历数其罪,答应只要朝鲜派大臣会盟,便班师回国。朝鲜使者走后,后金军继续进军,驻兵黄州,李侏又派人告知已派大臣前来。这时,阿敏要攻打南汉山城,李永芳道:“我们此前曾说朝鲜遣使会盟便即班师,如今却要食言,是为不义。不如暂且驻兵,等待朝鲜会盟的大臣到来。”但阿敏不听,于是率军攻打平山。
由于进展不利,后来,阿敏还是采纳了李永芳的建议,命刘兴祚、库尔缠前去面见李傺,缔结盟约。可以看出李永芳在出征朝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降将群体的一部分参与了皇太极对朝鲜的征伐。对于小国朝鲜来说他们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他依然会对明清战争产生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此后金对朝鲜的征伐,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后金对明朝的战争。
三、为后金带来先进的军事技术
从军事技术的角度来看,明清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崇祯四年(1631)发生的吴桥兵变。一直以来后金的技术和军事装备都落后于明朝。后金前期军事装备简陋,主要是弓箭和刀枪,取得胜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野战,因为后金的骑兵在野战中能够发挥出弓箭的优势,相对而言明军的火器则在野战中受到限制。
因此袁崇焕吸取与后金作战的经验教训,在“宁锦之战”和“宁远之战”中率领明军采取固守城关的策略,借助先进的武器装备,充分发挥大炮的威力,让后金大军惨败而归。战后皇太极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先进武器是未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当此之时后金缺少先进武器的问题迫在眉睫,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快办法便是利用降将。
“天聪六年四月,孔、耿以船百艘载男女一万两千余人,连同军器、枪炮等,从鸭绿江口镇江堡登陆降金。”“包括在登州之役中孔有德掳获七干名士兵、十万两饷银及三百余门火炮。”而后金虽然“在汉人佟养性的督造之下铸成红夷大炮,但数量有限且操作技术不精。”火炮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场战役中看出来,孙元化在山海关城头四周设灭虏炮两千余具和红夷炮五十余具,使后金军队不敢攻打山海关。
明军在崇祯三年五月恢复滦州的战役中利用大炮的威力大获全胜,孙元化曾总结道:“攻滦首功为黄龙营,龙营得力在西洋炮。”火炮带来的一系列胜利不仅使后金军队全面地撤出关内,同时也使明朝备受鼓舞。在这种情况下孔有德、耿仲明的携炮投降,无疑弥补了后金的短板,使明朝和后金的实力此消彼长。
后金利用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带来的西洋大炮武装了自己的军队,并积极地研究新型武器。至此明朝武器优势丧失,先进的武器为以后金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我们可以看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四、总结
首先,降将群体协助在完善后金军事制度,参建中央官制,创建汉军八旗的过程中提供了经验智慧,为后金军政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降将群体在为后金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招徕武将。最后皇太极对降将的成功争取,为最终入主中原奠定了重要的军事技术保障,使后金在与明朝交战的过程中再无明显的短板,大大的增强了后金的军事实力。
皇太极对明朝降将的成功争取,使明朝在军事上优势逐渐丧失,而后金则获得明清战争的主动权。后金通过“松锦大捷”打破宁锦防线,破坏了明朝在辽东地区对后金的限制,在清入关前后,降将群体发挥了重大作用。皇太极对降将的争取是这一切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