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经过人们的行走而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其他各国也和秦国一样,各有其交通道路的系统,但车辆轨距互不相同,参差不一的情况,如果遇到战争,必使军事受到影响。因而秦始皇便在完成统一的当年,下令统一全国轨距,和统一度量衡与文字的措施同时颁布。秦始皇统一轨距的第二年又下令修筑驰道,改变原育道路的布局,驰道大部分是在六国旧有道路基础上修筑。
一、古代道路
1、先秦、秦汉的道路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历史。古代道路交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代以前的三皇五帝和夏朝时期,道路相对简陋,平原是顺天然地面通行,山区则是傍其山坡而过。
2、隋唐道路的振兴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中兴,道路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隋炀帝为了巡幸各地,修路凿山,车驾所至,交通大开。除了陆路,隋炀帝还大兴水运,开凿了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为古代中国的道路交通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二、驰道的修筑
1、修治驰道是秦朝的重要内容
驰道的修筑,是秦汉交通建设事业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之一。驰道是遍达全国的大道,其规模极似罗马帝国的国道,但作用却不相同,因为驰道不是供一般行旅通行的普通道路,而是供天子专用的御道。《集解》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中道然。秦一统后,秦始皇曾多次经驰道巡行郡县。修治驰道是统治短暂的秦王朝行政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秦始皇统一之前,驰道经过六国的一些旧都,就显示出秦始皇反复辟斗争的战略部署。楚国的都城最后迁到寿春,由咸阳出武关的驰道可以通到郑,而寿春又是彭城到衡山的驰道经过的地方。由咸阳东行到琅邪的驰道,经过齐国都城临淄,而太行山东麓南北向的驰道,则通到赵国都城邯郸和燕国都城蓟。
如果他们胆敢凭借这些旧都进行复辟,秦王朝的军队就会由驰道很快前往镇压。由于驰道的干线都是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六国旧地的任何一处发生奴隶主的复辟活动,都可以由咸阳派兵顺驰道去控制各国的旧都,再逐一平定。由于驰道在一些地区呈蛛网式的分布,秦始皇也可以就近使用相邻地区的兵力。驰道的修筑也说明秦始皇防御匈奴奴隶主侵扰的魄力和决心。
统一六国前,由咸阳通往西北边地的道路有三条:一条通到陇西,一条通到北地,一条通到上郡。这三条道路的作用都是为了对付匈奴奴隶主的。统一六国后,随着和匈奴边界的延长,于是通往东北边地的道路又增加了由咸阳到雁门和竭石两条。为了加强边地防御,先后修筑五条主要道路。在东北的边境,秦始皇在原有的驰道之外,又增修由广阳经上谷、代郡、雁门、云中而到九原的驰道,和东边由蓟经右北平到揭石的驰道连接起来。这条驰道正在秦王朝与匈奴边界的南面,其重要性是用不着再加以说明的。在这之南,还有由太原经井隆东到平原津的一条驰道。
这些道路对于防御匈奴奴隶主的侵扰,构成内外两道防线,如果由褐石到九原一线被匈奴冲破,由太原到平原津的一线就可发挥更大作用。这样纵横交错的道路网,迫使匈奴奴隶主不得不收敛其侵扰的气焰。
2、驰道经久不衰的原因
驰道起初作为皇帝出行的道路,自然要求在数量上必须纵横交错,遍布于全国各地;在质量上必须宽广平坦,森严壮观。据今调查,陕西潼关以东的秦汉驰道遗迹,路面宽达45米以上。道旁种树,用树起到记里程的作用,就必须使树与树的距离准确。驰道路基的修筑是很有要求的,地基要经过很多次的夯实以加强坚固性和耐用性,这样形成既宽又缓的路坡。
驰道的路面要高于两侧,这样在雨天的时候有利于道路的排水。这种修造驰道的方法得以保证多年后的唐朝依然在用。另外,驰道的路线选择上要以直线为主,这样在商贸和军事运输上能提高运输的效率,节省不必要的时间。驰道选线之异常审慎,地方官员不能擅自更改。
三、修驰道对社会的功用
1、有助于军运与商货运输的兴起
秦时大修驰道,广设亭舍,关梁无阻,为道路运输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汉承秦制,设馆驿、辟交通、兴农商、扩郡县,为道路运输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秦朝驰道的修筑,道路交通网的初步形成,多用于军需、贡赋等方面的运输。尤其是修筑长城与北击匈奴用人之多、耗费之大长途转运粮草之繁重可谓空前。
《汉书·严安传》中有记载,蒙恬带兵打仗正是依靠驰道的便利性得以军需快捷的运到前方阵线上。秦汉早期运输业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其具有军事化特色组织管理方式,一方面可通过强制手段有效地保障物资的及时输送,以满足前线需要,另一方面又暴露出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考虑运输成本和运输质量的简单盲目倾向。
2、通过驰道建立全国交通网
开发交通和便利运输,在秦汉时代不仅是一件必须认真进行的重要工作,而且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因为中国从这时候起,在政治上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且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在一个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的广大国土中,所有郡、县、道、国等等的行政管理都由中央控制,便利的交通遂成为实施有效统治的首要条件。
中央与地方之间,特别是遥远的边区郡县之间,所有政令之颁布,下情之上达,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秦汉两代中央政府就无法实施有效统治,甚至是无法维系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经过大规模的修整与沟通,将原先各国的道路纳入以全国为规模的交通系统当中。
在经济上,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时期,而国民经济体系则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以便利的交通为其前提条件的。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立即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立,用以控制其新建立的庞大帝国,其中还包括两个急迫的任务:一是需要镇压六国之后的继续反抗,二是需要把新开拓的疆土与内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秦开始整理和修建、到西汉时期逐步完成的贯通全国的交通网,系以关中,亦即以京师为中心,由几条干线向四面辐射,以遍达全国,并连接通往国外的道路。
便利的交通是达到上述各种目的的首要条件,故优先提上了日程。于是他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防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来通盘筹划,确定了一个开发陆路交通网的宏伟规划,一方面把列国时代错杂凌乱的路线加以修改调整并纳入统一的系统之中,另一方面又新建了一些重要的道路。
秦的统治时期虽然不长,但是秦始皇的各种建置并没有随着秦王朝的覆灭而中断,继起的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不但继承了秦的一切制度和设施,而且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在交通方面也是如此,秦始皇时候所确定的建置规划和建置规模,又都大大地扩充延伸。
结语:
修筑驰道起初是为了皇帝出行的便利,经过社会的发展驰道与其他道路打通形成全国交通网络,对社会的商品流动和军事军需的运送有着重要意义。秦汉交通网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政治联系,而且对中央政权镇压地方郡国叛乱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秦汉时期在战略要地都集中驻扎着军队,如若地方发生叛乱,通过交通网的各重要干线这些军队就能迅速调往需要的地方。秦汉时期商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是以秦汉全国道路交通网的形成为基础的。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