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驷两朝,国力蒸蒸日上,迅速成为了战国舞台上的超级大国。
秦国能够得以迅猛发展,除了行政效率的大幅提高以外,商鞅变法使得国内贵族势力被铲除殆尽,国家没有内耗,没有人分走国家红利,所有的物资和财富都用于国家建设和对外征战,这也是秦国能跻身战国前三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秦武王嬴荡的意外身亡,一个贵族势力集团在秦国迅速生根发芽并长期存在,这就是子彧本期和接下来的几期将要讲到的,楚系集团。
那么,楚系集团是如何上位的呢?让我们从秦武王之死开始说起。
公元前307年,年仅23岁的秦武王嬴荡在周王畿的举鼎比试中意外身亡。
秦武王身后无子,也并未指定王位继承人,因此,秦武王的弟弟们,也就是惠文王的公子们,都觊觎着秦国的王位宝座。
这其中,最有实力角逐秦国王位的,是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以及芈八子支持的公子芾两人。
关于公子壮的身份,并不十分明确,大约是惠文王的庶长子。然而,在他的背后,有着惠文后和武王后两任王后的支持,因此秦国宗室也大多也站在公子壮这一边。
而公子壮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公子芾,是惠文王妃芈八子的儿子。芈八子,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大家所熟悉的芈月。
芈八子母子之所以能与两任王后相抗,是因为芈八子背后,站着两个重量级人物,秦国宗室重臣樗里疾,以及她的弟弟将军魏冉。
作为芈八子的弟弟,魏冉自不必说,但樗里疾为何要支持芈八子母子,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样一来,双方势均力敌,公子壮和公子芾,谁也不能获得所有人的拥戴。
因此,秦武王死后,秦国王位之争陷入了胶着。
然而,此时,有人还不嫌热闹,准备来趟一趟这摊浑水。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赵雍。他拥立的人选,正是后来的秦昭襄王,现在为秦质燕的公子稷。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王位之争好歹是秦国内政,赵雍为什么要来掺和呢,他凭什么又认为能够干预秦国内政呢?这个问题,我们分为两个方面来解读一下。
首先,赵雍的动机。
熟悉战国史的朋友都知道,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十九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嬴稷称王的第二年,赵雍宣布了一条重大的决定-胡服骑射,从此拉开了赵国军事改革的序幕。
秦王上位与胡服骑射,时间上如此接近,两者之间是否有着什么联系呢?
那是必然的,赵武灵王并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君王,相反,胡服骑射是他酝酿多年、早就成竹在胸的改革计划,一直没有动,是因为缺少一个时机。
改革必然会导致国内的短暂动荡,而最怕的就是邻国觊觎。此时的赵国,早已搞定了韩魏和燕国,邻国之中只差一个雄心勃勃的秦国了。
而拥立秦王上位,正是这实现这一如意算盘的大好时机,公子稷如成功上位,至少会感激自己的扶立之恩;当然了,如果因此而导致秦国动乱,那就更无暇顾及赵国了。
赵雍是否真的存在乱秦的心思呢,我们下期再分析。
今天我们接着分析,赵雍有了动机,那么他的成功率如何呢。秦王之争好歹是秦国内政,你赵雍说立谁就立谁的吗?
首先,公子稷此时是在燕国为质,而燕国国君昭王姬职,也是在赵雍的帮助下才能够回国称王的,又刚上位不久。所以赵雍有这个信心,姬职肯定会卖他这个面子。
人到手了,但更大的问题在于,赵雍凭什么认为秦国朝堂会听他的呢?
这里我们就要说说,秦国内部的情况了。赵雍的胜算在于,公子壮和公子芾,谁也搞定不了对方。
赵雍的加入,看似使得这场平衡的双方博弈演变成了三方博弈,但实际却不然。
因为谁都知道,秦国王位之争,看似是公子壮和公子芾,但实际掌舵人是背后的惠文后和芈八子。
而赵雍支持的公子稷也是芈八子的儿子,所以芈八子一方肯定没有反对的理由。
换句话说,赵雍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加入了芈八子一方。他和公子稷的到来,就像是给正在焦头烂额的芈八子提供了另外一种出路,并附上了燕赵两国这一巨大筹码。
有了燕赵两国的支持,芈八子和嬴稷这一新的组合,在实力上轻松地碾压了惠文后和公子壮。
因此,公子稷很快就成功回国,并登上了秦王宝座。这便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昭襄王嬴稷。
然而,这场王位之争,掺杂着赵雍的阴谋、惠文后和芈八子的针锋相对,以及商鞅变法后日渐成型的秦国宗室集团。
如此复杂的局面,并不会因为嬴稷的上位而落下帷幕,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
文/子彧
#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