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宋代的特殊机构,必绕不开殿阁,作为宋代一个多重职能机构,在实体方面,殿阁主要是政治空间实体,具有观书、游宴的文化功能,同时还具有御容奉祀、进奉国书一系列宗庙功能;职能方面,殿阁职名成了文官职名体系的主体,通常对高等文官授予殿阁职名,以示恩宠,兼顾帝王问鉴。
众多殿阁之中,宋代主要以四殿、六阁作为文职官员的命名系统,其中四殿指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保和殿,六阁指指龙图、天章等阁。以禁中内阁为职名设立职位并不是宋代之先河,其先河可追述到南北朝时期的设立殿学士的制度,苏轼曾言
“以殿命官,本缘麟趾之旧”
,近源则是承袭唐五代以来的传统。到了宋代,设立学士职位的也只有四殿,即端明、资政、观文、保和四殿。而保和殿(宣和殿)为徽宗晚期时设定的职名,因为存在时间短,影响小,在此就不谈论。
一、端明殿
端明殿位置:
关于端明殿的位置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端明殿位于皇帝常朝所御的正衙,《春明退朝录》记载
“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也”
,后来宋代的相关典籍《职源》《职官分纪》等典籍也是沿用了《春明退朝录》所记。二则称端明殿为禁中内殿。《河南志》曾记载:
端明殿的几次更替:
北宋初期修建宫内殿阁仿造古时后梁,所以北宋初期殿名也大多与后梁相同,后乾德三年(965),文明殿成,李焘注云:
“文明殿即端明殿也。国初改焉。”
由此可见,文明殿即为端明殿,后改名而成,而后为了匹配殿名,端明殿学士也随殿名改为文明殿学士。雍熙二年(985),乾元、文明二殿被雷击毁,从此文明殿不复存在,这是宋代中的第一座端明殿,改名文明殿后被雷击而毁。
后端明殿前身承明殿,于1014年建成,18年后因宫中大火殃及,不得不重新维修,后新殿赐名为明良殿,不久又改为端明殿,虽然端明殿复辟,但是其品秩己大大下降,已无初时的崇高地位。
同年十一月,有将端明殿改名为延和殿,史料记载此次改名的主要原因是即将改元,即改元景祐,此次改元主要综合避讳契丹,安抚蝗灾,改变政治气象等多种原因,这是宋朝第二座端明殿。
二、观文殿
观文殿的几次更替:
观文殿原名天和殿,为宋初建成,仁宗时期宫内失火同时殃及天和殿,与第二座端明殿一起更名为观文殿。其名称源于原隋炀帝储书殿名,后再宋朝中的主要职能也是储存书籍,后观文殿又改清居殿,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这是宋朝第一座观文殿。
观文殿再一次出现是在庆历八年,是年八月,奉上真宗谥号,此中含有“文明”二字,虽然文明殿学士已经不再赐予,但此名号却仍未取消,宋庠建议:“(文明殿学士)虽久不除授,然班仪品并存。兼禁中无此殿额,其学士礼理自当罢。乞择见今正朝或秘殿少名学士易之。”于是同为正殿的紫宸殿被挂上职名,取代文明殿学士之职名为紫宸殿学士,赐丁度为紫宸殿学士。朝廷多以殿名为官称,遂称丁度为“丁紫宸”,但“紫宸”二字非人臣所宜称呼,为了避嫌,又将秘殿延恩殿改为为正殿观文殿,丁度改为观文殿学士,这是第二座观文殿。
三、资政殿
资政殿为宋朝新设殿学士职名,与观文、端明两殿不同,资政殿属龙图阁附属宫殿,《玉海》对诸阁附属宫殿这样记载“龙图阁,阁东序资政、崇和二殿,西序宣德、述古二殿。其北天章阁,阁东西序群玉、蕊珠二殿。次北宝文阁,阁东西序嘉德、延康二殿”。
资政殿主要职能:
第一、召对,即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当皇帝需要和某个臣子经常性的交流之时,往往就会授予这个臣子资政殿学士之位。
第二、观书、游宴。真宗景德以来,先后多次在资政殿举行观书、游宴等文化活动,景德元年五月、祥符三年八月、五年十二月先后召集近臣观书,然后设宴与资政殿。
第三、问政。真宗时期,在资政殿进行文化活动的同时,在此殿加入了问政的职能,特别是在边境战争吃紧时,真宗曾资政殿说到:“朕酌今庶官能否,以边城远近要害分命治之”,以此开始在资政殿举行高级官员的会议。
仁宗时期更加加重了问政这一职能的使用频率,南宋魏了翁即言仁宗时期“非时扣阁,或御资政殿,或御迎阳门,或开天章阁,皆出于进拟奏陈之外”。
到了神宗时期,甚至将问政前的文化活动都给予剔除,把资政殿发展为一个更加纯粹的问政场所,常常与朝中大臣在此处理重大政务,资政殿自此成为了一个不分假期,不分人员身份限制的问政场所。
第四、讲筵。当然,神宗时期除了将资政殿作为问政的场所之外,还时常与大臣们研习儒家经典,这是沿袭了先帝在诸阁之中举行的传统的读书活动。
第五、进呈国史等书。龙图、天章诸阁随着发展,慢慢演变为专门供奉历代皇帝御容外,安奉历代皇帝玉牒、宗室属籍以及皇帝藩邸旌节等重要国书、信物的场所,基于此原因,龙图、天章诸阁已经不适合臣子登阁研读,所以资政殿发展为集召对、观书、游宴、问政于一体的多职能殿,同时在进呈国史、实录之时也会经过资政殿,便可供大臣举行进读仪式,再归藏阁中。
总的来说,除保和殿存在时间较短,影响力较小在此不予讨论之外,端明、资政、观文三殿在宋朝中扮演了多重职能的作用,作为空间实体,此三殿所具备的文化,政治职能,与殿阁职名所具备的殿阁召对、编纂等职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资料:
《春明退朝录》,《职源》,《职官分纪》,《河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