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长子朱高炽:不被父亲喜欢,监国20年,只当皇帝10个月

朱棣长子朱高炽:不被父亲喜欢,监国20年,只当皇帝10个月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大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崇尚儒家文化,所以当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尊崇儒士善用仁政,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已经达到了朱元璋和朱棣达不到的高度,所以他去世后的庙号为仁宗完全符合了他生前的执政理念。

他有这样的成就,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有关,所以如果想知道他为何能够在短短十个月间将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超越自己的父辈们,就必须从他人生故事中谈起。

“世事无常”的燕王世子

洪武十一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这个大胖小子让朱棣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第一次体会到了做父亲的感觉。对于朱高炽来说,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祖辈骁勇善战的王者之气,他的父亲朱棣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都像他一样,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可是朱高炽却是对读书写字情有独钟,虽说朱棣内心不喜可也别无办法。

三岁时朱高炽便随父亲前往北京就藩,朱棣没了朱元璋的约束之后就更加地放飞自我,反观其长子却喜静好读,随着时间的流逝,朱高炽的体态也日益肥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与朱棣脾气秉性一般,喜欢舞刀弄枪,因此也深得朱棣的宠爱。

虽是如此,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依旧存在,朱高炽还是顺理成章地被朱元璋封为了燕王世子。然而朱元璋的突然驾崩,让原本稳固的局势变得动荡了起来,朱棣见建文帝起了削藩的心思,便先下手枪发动战争,想要当安乐王爷的朱高炽只能随着父亲一同造反。

“靖难之役”保卫战

“靖难之役”爆发后,南下攻城的事情由朱棣带着朱高炽的弟弟们前往,而朱高炽则是留守在北京确保大本营的安全。主力军队被父亲带去打仗后,留给朱高炽的尽是些老弱病残之兵,屋漏偏逢连夜雨,建文帝手下的大将李景隆在这时准备偷袭。

李景隆率领着五十万大军,将北平围得是水泄不通,而且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不过在敌来犯时,朱高炽就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他礼贤下士积极与城中的有才识的文吏商量守城对策,还注重安抚城中军民的情绪,使得北平城人人士气高涨。

朱高炽以身作则,每日四更就起床打理政事到了晚上二更才休息,他觉得父亲在外冒险打仗,自己作为世子虽镇守后方万不能懈怠安逸,替父守住大本营才是重中之重。凡有大事要实施,朱高炽也先请示自己的母亲徐氏,得到徐氏的协助再加上自己的沉着冷静,北平城内人人斗志昂扬,众志成城。

面对五十万的攻城大军,朱高炽仅凭万余人的防御就成功挡下了李景隆的进攻,这次防御战的胜利也让朱棣改变了之前的看法,以前朱棣总觉得世子是个文弱书生不善军略,没想到这次居然表现得这么出色。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成功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成了明朝史上第三任皇帝,在1404年5月,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极力要求下,朱高炽被立为储君太子。因为家有先例和自己体弱多病的情况下,朱高炽的太子生涯过得是提心吊胆的。

监国二十年,巩固家业

太子虽然立下了,但是朱棣在内心里还是不满意朱高炽的表现,更加偏爱于他的两个弟弟。但是随着朱棣自己北伐蒙古的次数增多,他也无暇顾及国内政务,就将大明王朝的具体事务交给太子朱高炽管理,并且留下杨士奇、杨溥等人辅助皇太子监国。

朱高炽得到父亲肯定后,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处理国家政事,晚上也是很晚才睡,他虽然想要大展拳脚,但是又怕父亲对自己起疑心,在朱高炽的二十年监国时期,他办了不少实事,为大明国库增添了不少银两,但是最终这些钱财也被拿去了打仗。

他不会妄自菲薄,对待朱棣留给他的杨士奇、杨溥等人如同对待自己的老师一般,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总会同他们请教,他施仁政,爱护百姓尊重大臣们的事迹被满朝文武所称道,这也是他幼年熟读儒家经典的实践结果。

在父亲征讨蒙古时留下的亏空,朱高炽想办法成立了陕西茶马司来以贸易解决银两问题;为了完成父亲的郑和下西洋指令,他还特地设置了河南卫河提举司;他还主张开垦荒地,修缮水利工事,来造福百姓。总而言之,他在监国期间,没有做过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事。

朱棣五次远征期间,朱高炽除了要管理好偌大的明朝,还要提防着随时可能夺位的弟弟们,这也使得他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压垮了他的身子。不过朱棣对他的监国表现很是满意,强令次子朱高煦到乐安州就藩,这也帮助朱高炽扫除了政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远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在病重前朱棣发下遗诏,将帝位传给了皇太子朱高炽,至此朱高炽结束了自己二十年的监国,开始了执掌皇权的日子。

短期在位,造就仁宣之治

继位前,朱高炽为稳定京师安全,以免再次出现情况随即调遣了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班师回京,又命令户部等人做好礼仪准备,直到朱瞻基将朱棣的尸体迎接回京后才开始昭示天下。

朱高炽登基后,首先大赦天下,将以前含冤入狱的人给释放了出来,还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年间因连坐流放到边疆的官员家属们。同时又平反了不少冤情,一些大臣也因此恢复了官爵,从而缓和了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为了扭转永乐末期的国库空虚,朱高炽一上位便马上宣布了一系列政策,他先是取消了一批重大的计划和在建的工程。这其中就包括了朱棣在位时的“郑和下西洋”、边境茶马贸易等,朱高炽之所以这么快就取消了老爹生前的政策,也是当时的明朝已经不堪重负了,在这样下去的话,明朝只会成为第二个隋朝。

朱高炽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对待民生问题马上颁布了两道命令,首先减免百姓的徭役赋税,其次为灾民们提供救济粮食。得民心者得天下,朱高炽还下令那些在永乐年间逃避重税田赋而流亡的民众可以回归故里,朝廷还能免除他们两年内的劳役赋税,这些措施为明仁宗获得了大量的民心。

朱高炽在当太子监国时,就已经想到了父亲的计划会引起民生的困境问题,因此他开源节流的政策效果显著,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让民生凋敝的大明朝恢复了生机,也为自己儿子朱瞻基在位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颁布粮食政策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朱高炽在宣布免费救济百姓粮食时,有一位大臣提出,可以先把这一部分粮食借给百姓,朱高炽听了之后劈头盖脸的把这位大臣痛骂了一顿,但是随后也对大臣说到要想成为明君,就必须得到民心。

朱高炽不仅爱民,还懂得任用贤能,那位大臣敢于向朱高炽提建议,就是因为朱高炽为人宽厚仁德,没有因为官员的冒犯而报复他们。他在位期间提拔了不少能干的官员,其中著名的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才华一代文章伯,事业三朝社稷臣”的金幼孜等人。

与此同时,朱高炽还给了内阁更大的权限,以往的内阁只是顾问的形象,现在由朱高炽执政,他的经历让他知道一个人是没办法管理天下的。所以,在这时候内阁便获得了参政议政的功能,这时候他所提拔起来的人才也成了优秀的辅臣。

朱高炽并没有忘记儿时所学的儒家经典,不仅在京城门外建立了弘文馆,还常常与儒生文臣们讨论经史,他在位期间儒家思想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不仅如此,朱高炽还非常善于纳谏,他曾经给了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来鼓励文臣们进谏,因此朝廷的政治才能清明,大臣们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皇上也可以在问题上选择最优解。

匆然离世

据传朱高炽对天文星象颇有研究,有一夜观星时突然发现星象有变,就急忙召见了蹇义、杨士奇等人来说道,“天命尽矣”。朱高炽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叹息道:“我监国了二十年,终日被馋言恶语所打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

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说着说着就留下了眼泪,杨士奇等人听闻也纷纷落泪。

不久朱高炽便猝死在了宫内钦安殿内,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明仁宗的死虽突然,但也是可以预见,他从小不喜动而导致了体态的肥胖,长大后不仅要替父打理国家政务,还要提防弟弟们的小动作,在这么大的压力环境下生活终究会压垮身子。而且他去世的时候是四十八岁,这在古代帝王家中算是比较长寿的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父亲,世子,国家,长子,朱元璋,北平,皇帝,太子,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李景隆,杨士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父亲,世子,国家,长子,朱元璋,北平,皇帝,太子,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李景隆,杨士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父亲,世子,国家,长子,朱元璋,北平,皇帝,太子,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李景隆,杨士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