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年的盛夏,也就是朱棣坐上皇位的第二年。一天,朱棣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一道圣旨。朱棣这道圣旨的主要内容是:现在的书籍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冗长,且分散各处不易查找,于是他决定将各种书籍的内容重新编纂一下,整合为一本百科全书,以流传后世。此书在内容方面必须涵盖所有类别,经费方面不用担心。
这才朱棣登基第二年,他就要开启这样一项宏大的编书工程,果然是一代雄主,他要编纂的这本书注定会青史留名。皇上都下旨了,解缙等人也就立马行动了起来。为了完成这一旷世之作,解缙领导的编修组成员堪称豪华,组成人员包括“正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凡2180人。”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了永乐五年,两千多人呕心沥血所作的《永乐大典》终于定稿,朱棣看后觉得十分满意,亲自御笔作序,赐名为《永乐大典》。而后从定稿到成书又用了3000人抄写了一年才完成。成书后,《永乐大典》成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据现有资料显示,《永乐大典》共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文学百科,应有尽有,明成祖之前所有流传文献几乎全部囊括。全书共三亿七千余字,且文字皆以楷体书写。
在朱棣的督促下,《永乐大典》无论是誊抄笔迹,还是装帧都非常精美。以至于《永乐大典》编纂成功后,无论是朱棣还是后来的皇帝,都将其视为极为珍贵的书籍,并且喜爱有加。但我们不经有所疑问,朱棣为何要费心尽力的编纂《永乐大典》呢?要知道朱棣是喜欢打仗的,而编纂《永乐大典》耗时耗力,他会把这些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本书上面吗?
事实上,朱棣决定编纂《永乐大典》,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心虚”。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来的。而在我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忠君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篡位便是十恶不赦的罪行。
篡位这个帽子一旦被扣上,即使是皇上,也免不了被人鄙视。为了不被扣上这顶帽子,朱棣从起兵之时便开始谋划,“清君侧”为起兵理由,到后来朱允炆莫名死于火灾以及朱棣生母之谜,几乎都是朱棣的手笔。
即位之初,朱棣用暴力手段,将反对者方孝孺诛杀十族。可这件事情也让朱棣意识到,杀戮或许能堵住一个人的嘴,但能堵住所有人的嘴吗?以朱棣的才智,显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此时的朱棣发现了一个人心的弱点,那便是儒臣都想载入史册,而他们确实的只是一个机会——编纂《永乐大典》。
历史告诉我们,朱棣的这一决策非常成功,不仅通过编纂《永乐大典》之名堵住了众多儒臣的嘴,而且还收获了许多文臣的忠心,因为编纂一本如此规模之书,对于那些爱书如命之人来讲,是天大的好事。最为重要的是,朱棣这一决策,著成了一本绝无仅有的旷世之作。遗憾的是,如今《永乐大典》全文剩余不到全书的百分之四,面对这不世巨作,我们只能通过史书记载来一观全貌。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