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
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可是在经历了远征高句丽失败,反思之后,又重立其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挠。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当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老匹夫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份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这也为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难过地对身边的人说:“魏征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一切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魏征死前曾秘密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先后犯罪,侯君集更是参与谋反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谏书给记录历史的褚遂良观看,怀疑更甚,心里很不高兴,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人复立了魏征的墓碑,赏赐了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