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从西汉王朝开始,每个正统王朝的皇帝,驾崩之后,群臣都会为其上一个庙号,用来概括并彰显皇帝生前的功过得失。而且如果上庙号,哪一种皇帝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庙号,其实都是有章可循。比如历代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是“太宗”,第二代守成之君的庙号大多是“太宗”。可以说,很多朝代都遵循着这样的法则,但是有一个大一统王朝非常特殊,它就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明朝一共传了十六个皇帝,但从庙号来讲,竟然没有“太宗”这个庙号,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明朝是由朱元璋在一手创建的,因此朱元璋死后,他的庙号就是“太宗”。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只当了不到四年的皇帝,就被叔叔燕王朱棣赶下来的台,最开始并没有庙号,只是根据他的年号“建文”,被称为建文帝,直到后来才有了“惠宗”这个庙号。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就是燕王朱棣,他通过长达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夺取了天下,在位二十二年之久,一生文治武功超凡,因此在朱棣驾崩之后,群臣给他的庙号是“太宗”。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朱棣就是明太宗,明太宗就是朱棣。
朱棣的“明太宗”庙号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直到明朝第十一个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就是海瑞罢官中的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因为一件事,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了“成祖”,由此直到今天,提起朱棣,都知道他是明成祖。那么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何要改朱棣的庙号呢?原来,朱厚熜是在他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之后登基称帝的,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儿子,所以朱厚熜这才捡了个大便宜,当了皇帝。虽然一笔写不出两“朱”字,但是朱厚熜当了皇帝之后,一直想追封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最终作为皇帝的朱厚熜肯定胜出,兴献王朱祐杬虽然没当过皇帝,但还是被追封为“明睿宗”。本来事情就到这里结束了,可是不久嘉靖皇帝朱厚熜又想把他爹的牌位放到太庙里供奉,这就出了大问题。按照当时明朝“天子九庙”的礼制,太庙主殿已经供奉了九位皇帝的神牌,如果要加一个进去,就必须先挑一个出来放在偏殿。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一般是庙号为祖的不能动,只能从庙号为宗的中间去挑一个,这样算来算去就是明太宗朱棣的宗亲关系最远了。但朱棣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把他的神牌移到偏殿肯定不合适。
这时候,嘉靖皇帝朱厚熜思来想去,就搞了一下变通,他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成了“成祖”,明朝由此就有了两个祖,一个明太祖,一个明成祖。庙号为祖的不能动,那按照顺序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只有十个月)的神牌就被请到了偏殿,然后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把他爹“明睿宗”的神牌放到了太庙主殿去供奉。就这样,明太宗朱棣变成了明成祖朱棣,“太宗”这个庙号就从明朝历史中消失了。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特例,基本上只有明朝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如果当时明武宗朱厚照子系不断,或者纪委当皇帝的不是朱厚熜,或许朱棣仍然是明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