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出现异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终结局怎样?

大明王朝出现异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终结局怎样?

大明王朝曾经出现过异相,朱元璋与诸多大臣心有余悸,而曾秉正却因此事受到朱元璋重用。那么,大明王朝的异相究竟是什么事情?曾秉正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

我国古代曾诞生过诸多封建王朝,无论身处于哪个朝代,统治者都非常喜欢清正廉洁的官员,而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甚至严厉打击。因为官员一旦贪污,就失去公正的立场,处事就有失公允,从而引发官民对立的社会矛盾,动摇王朝根基。只有清正廉洁的官员才会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

事实上,我国历代王朝出现的贪官污吏却不在少数,他们中最出名则莫过于清朝的大贪官和珅。在所有的皇帝之中,要说谁最厌恶贪官,当属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无论处于哪个王朝,贪腐往往都是最后的底线,历代王朝的覆灭的背后都贪腐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朱元璋眼中,这些贪官污吏是国家的蛀虫,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朱元璋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平民皇帝。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他年幼时曾切身体会过苛捐杂税让他的家庭举步维艰。他为了生存给地主放过牛,后因接连不断的天灾,父母兄弟接连死去,孤苦无依的他做了和尚,也当过乞丐,一切只为在乱世当中存活下来。后来,他阴差阳错下参加了红巾军,南征北战最终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正是因为朱元璋出身寒门,历经过世间的人情冷暖,更是亲眼见过百姓深受贪官的剥削压榨,这也使得朱元璋极其厌恶贪污腐败,因此在他当上皇帝之后立志将明朝打造成一个政治清明的王朝。

朱元璋为了整治贪官污吏,特地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严苛的法令,规定官员无论是何等级,只要存在贪腐一律严惩,当贪污银两超过六十两时,不仅要被枭首示众,还要遭受剥皮揎草的残酷刑罚。因为此项规定,各地州县的土地庙一时间都成了刑场,也有人称它为皮场庙,当时在县衙两边的柱子都会挂上前任贪污官员的人皮袋子,里面塞满了稻草,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现任官员要廉洁守法。

由此可见,朱元璋惩处贪官的手段已经称得上残酷,那当时的官员们应该不敢再顶风作案才对,但事实上效果却并不理想,朱元璋也曾为此感叹“我想扫除贪官污吏,奈何早晨刚杀了一批晚上又出现新的!”后世史学家针对这个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明朝官场的腐败屡禁不止是当时的制度决定的,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是难以根治的,为何会得出这个结论呢?

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随着王朝中央集权程度的减弱,体制性的贪污腐败就会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开来。在明朝历史上,历代皇帝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后来短期执政的明孝宗之外,其余皇帝都有自身的性格缺陷,他们都存在任用奸臣、宠信宦官,因此大明王朝也是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

话说朱元璋也是一个手段血腥的皇帝,为了维护王朝统治,不惜向开国元勋挥动屠刀,这背后除了朱元璋有意为皇孙的上位扫清障碍以外,还有是这些大臣仗着自己的功劳对朱元璋整治贪污的措施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朱元璋自然大为不满,因此才发生了以“胡蓝之狱”为代表的一系列惨案,这些惨案中不少都与贪腐有关。

我们就以“空印案”来说。明朝年间朝廷规定每年各地都要派人前往到户部上报财政收支情况,所有账目必须经过户部审核、确认无误后才算最终完结。如果发现有哪怕一项数目不符,就会被要求重新造册,而且需要原地相关部门负责的官员盖上大印才能完结,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交通并没有如今这般发达,一旦账目出现误差,重新造册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各地派往户部上报财政情况的官员都会备上多份盖着印章的空白文书,以备不时之需。

在古代,钱粮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耗是很常见的,所以地方官员与户部官员都心照不宣地使用空印文书,然而此事被朱元璋得知后龙颜大怒,他认为是官员之间存在利益往来,贪污腐败,于是下令惩治。据史料记载,“空印案”与“郭桓案”被牵连其中的人多达80000余人,这些人最后都被朱元璋杀害,可见朱元璋的反腐决心。

其实,当代史学家曾对洪武年间的经济水平进行过研究考证,他们后发现朱元璋在位期间时官员们的俸禄其实并不高,官员的俸禄与自身品级直接挂钩,正一品官员年俸不过一千多石,而到了九品官则只有六十石,远远比不上其他朝代官员的俸禄。因此,明朝的官员只要不贪污,基本都过得十分清苦。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就出现过一位著名的清官曾秉正。曾秉正的官场生涯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他做官期间十分清廉,最终却因为谏言触怒龙颜被罢官放还。然而,他在回家中途又被朱元璋派人抓了回来,施以腐刑,结局十分凄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曾秉正,出生于江西南昌,从小就满腹经纶。明朝初年,百废待兴,朝廷为了广纳人才为国效力,就要求各州府向朝廷举荐人才,曾秉正就是在当时被推荐上去,被授予海州学正一职。由于江西南昌与海州之间相距千里,曾秉正也是犹豫是否前往,但受到报效国家信念的驱使,最后还是赶往任职。

在古代,天现异象往往都被认为是灾害的前兆,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往往要承担主要责任。洪武九年,明朝出现异常,朱元璋十分重视,于是召集大臣们议论这件事,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群臣便针对建国以来天下出现的变化展开了激烈讨论。当时的议事涉及很广,覆盖了全国范围,曾秉正当时虽然官职不高,但也因此有幸参与其中。他以海州学正的身份递交了奏章,引经据典赞许了朱元璋“顺应天意,深得民心,治国有方”,朱元璋看了十分高兴。不久,曾秉正便获得了朝廷的提拔,先后担任思文监丞、刑部主事,后又被任命为陕西参政。洪武十年通政司成立,朱元璋也是让曾秉正执掌,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曾秉正的信任。

曾秉正为了一直都忠正敢言,说话直来直往,不喜欢绕弯。因此,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不仅如此,他在向朱元璋进谏时也是直言不讳。朱元璋刚开始也觉得曾秉正做事尽心尽力,对他直白的话语也就忍了,但是后来时间久了,朱元璋终究难以忍受。有一次,曾秉正上书针砭时弊,朱元璋龙颜大怒之下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乡反省。在古代惹得皇帝大怒仅仅只是罢官免职,应该感到庆幸了,但是曾秉正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朝廷的俸禄不多,他又两袖清风,一时间竟凑不出返乡的盘缠。前面我们也说到曾秉正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几乎没有朋友,因此这种情况下也无人接济他,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自己年幼的女儿卖了,筹齐路费返乡而去。

这事原本是曾秉正的家事,加上是私下进行的,几乎不可能被知道。奈何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还是被曾秉正的政敌知道了,政敌落井下石,借机生事,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看来,朝廷给官员们发的俸禄足够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了,自己当年艰难求生还是活了下来。曾秉正平常满口仁义道德,现在竟然做出这种违背常伦的行为,无疑是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简直是“欺君之罪”!朱元璋越想越生气,于是立即派人将曾秉正抓回,处以宫刑!既然你忍心出卖女儿,那你以后也不配再为人父!根据《明史》记载,曾秉正受腐刑之后就不知所终了,一代清官结局竟是如此,令人唏嘘。

在现在的多数人看来,曾秉正出卖亲生女儿,是违背人伦的行为,有此结局也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结合当时他的具体情况来看,曾秉正做此决定也是实属无奈,令人同情。在封建社会,皇帝说一不二,他不按期回乡就是违抗圣命,抗旨不尊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满门抄斩,而他当时囊中羞涩,想要返乡就必须想办法凑钱,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想到这个办法了。

可能有人会问,曾秉正被罢免之前乃是三品大员,放在今天也相当于省部级干部了,至于这么惨吗?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三品官的俸禄其实并不多,且不以银两支付。朝廷当时为了推行一种“宝钞”纸币,官员的俸禄也以此发放,这在当时普遍以金银交易的社会背景下,“宝钞”在世人眼中就是个骗人的东西,再加上朱元璋不懂经济学的知识,没有控制器放发数量,很快就成了烂大街的东西了。官员们手拿“宝钞”却买不到东西,自然变得越来越穷。

因此,在曾秉正的下场也给当时的官员提了个醒,不贪就等着此类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吧。这也是明朝的贪腐在极端血腥镇压下仍然屡禁不止的原因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结局,明朝,朱元璋,古代,贪腐,皇帝,大明,王朝,贪官污吏,观点评论,朱元璋,俸禄,皇帝,官员,贪官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结局,明朝,朱元璋,古代,贪腐,皇帝,大明,王朝,贪官污吏,观点评论,朱元璋,俸禄,皇帝,官员,贪官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结局,明朝,朱元璋,古代,贪腐,皇帝,大明,王朝,贪官污吏,观点评论,朱元璋,俸禄,皇帝,官员,贪官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