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前气愤地对夏元吉说,李时勉这厮在朝堂上大肆侮辱我。他越说越气,胸中越来越闷,夏元吉急忙劝解。当晚,明仁宗就去世了。
李时勉是明代有名的学者、官员。相对于后者来说,他学者的身份更多一些。他但凡行事,往往是从国家、天下、大义的角度出发,很少顾及对方的感受。不管是对大臣,还是皇帝。所以他不知不觉就得罪了人,或者犯了事。用古人的话这叫性格耿直,用现代的话这就是书呆子,不通人情世故。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这祖孙三代皇帝都曾被他气得火冒三丈过。到明英宗时,太监王振专权,他又因为言行得罪王振,差点因此丧命。《明史》称他:“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那李时勉究竟说了什么让朱高炽如此生气呢?
明宣宗即位后听说李时勉得罪了先帝,勃然大怒,命人将他捆缚带来。李时勉被押解至宫中后,明宣宗严厉地质问道:你究竟跟先皇说了什么?速速交代。李时勉顿首答道:臣告诫先帝,居丧期间不应该与妃嫔发生关系,不应该让太子远离身边。随后他又说了一些事,应该不太紧要,所以史书中未曾记录。说至第六事时,李时勉急切之下忘记了。明宣宗听后态度逐渐缓和了下来。他觉得这些字字在理,父皇怎么会如此生气呢?他想看看当时奏疏的原稿,但是李时勉说草稿已经烧毁了。至于宫中奏折存档,应该是被明仁宗一气之下毁掉了。
其实,明宣宗毕竟不是当事人明仁宗,他弄不清楚明仁宗生气的那个点。史书着重记录了李时勉交代的前两点,说明这是重点。
首先,李时勉指控明仁宗在为父皇朱棣守丧期间与其他的妃嫔发生关系。
皇帝或者皇后去世,依照儒家的礼制,太子本应守丧三年,但是这于国事不便,于是古代帝王便创设了以日易月的折中方案。也就是守丧三十六天。当然,也有的会因时简化,比如二十七天。开创这一先例的是汉文帝。当然这只是针对皇家。至于百姓父母去世,仍然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得与妻妾同房,这是明确写入《大明律》中的法律规定。
而一直被后世极力称颂的明仁宗却连一个月的独守空房期都耐不住。明仁宗好美人,这在明朝也是出了名的。他在当太子时就已经有些放纵了,何况徐皇后、明成祖相继去世之后,更没有人可以管得了他。他被压制的本性在他登上皇位后终于肆无忌惮地爆发了。明宣宗之所以听了李时勉的供词没有生气,是因为他很清楚老爹的脾性,无法反驳。李时勉不是在污蔑,而是在陈述事实。
明仁宗去世时,当时有一位官员名叫陆釴正好在宫中,他曾向宫中的一位雷姓太监询问过明仁宗的死因。雷太监小声地告诉他:“阴症也。”温功义在《明代的宦官和宫廷》一书中解释说,阴症多与圆房之后着凉,或者事后吹冷风、喝冷饮等有关。这足可见明仁宗对于床第之事的疯狂。
在明仁宗四十七年的人生中,他一共生有十子七女。长子朱瞻基是1399年所生,小儿子朱瞻埏是1417年出生。也就是说,明仁宗在差不多十八年里生了十七个孩子。再算上怀孕的概率,明仁宗的荒诞就可想而知了。这还是大概的估算。
明仁宗也知道这个爱好是他的弱点。人往往最怕被人揭短,所以他才会恼羞成怒。
其次,李时勉指控他不应该让太子远离左右。
明仁宗其实还是喜欢以南京为都城,加上当时经常发生灾异,他便命太子朱瞻基亲自前往镇压。大臣建议还是派亲王为好,但是明仁宗却坚持让朱瞻基去。明朝历史上除了明仁宗之外,基本上没有皇帝让太子太过远离自己或皇都的。朱标虽然被朱元璋派去考察过陕西一带,但这是临时差遣的。朱棣北征蒙古时并没有带朱高炽,但是他却是留守都城。太子不离皇帝或都城太远,一是为防止太子出现意外,一是防止皇帝出现意外时太子远在异地,会导致王朝动荡。明仁宗朱高炽虽然想迁都南京,但是明朝的中央机构都在北京,朱瞻基到南京也只是守着个空壳。后来明仁宗突然去世,太子朱瞻基就曾遭到过汉王朱高煦的截杀。
李时勉这样堂而皇之地指责明仁宗,在明仁宗看来,这个逆臣是不是希望自己猝死啊?明仁宗刚刚登基,他还想着好好享受呢,李时勉这样暗示,他自然非常生气。而派太子至南京,表面上虽然堂而皇之,但是却像是在将朱瞻基流放,其中总是有一些阴谋味道。后世学者分析说,是朱瞻基命太监下毒谋害了明仁宗。虽然说法欠妥,但是二人之间应该产生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矛盾。这同样是不可触碰的禁忌。
另外,明仁宗虽然看起来很仁慈,但是他的性格跟朱元璋、朱棣很像,都是刚愎自用,不喜欢别人质疑自己的决定,尤其是来自大臣不加遮掩地指控。
明仁宗在收到李时勉的奏疏时,勃然大怒,当即命侍卫用金瓜砸向李时勉。他三根肋骨被折断,抬出去时都奄奄一息了。后来李时勉存活下来后,仁宗又借故将他关到了锦衣卫中大刑伺候。如果不是正好有相熟的锦衣卫千户帮忙,他可能都无法活着走出去。李时勉命还是很大的。而明仁宗的德行其实与仁并不相配。
明仁宗很胖,加上纵情过度,他本就虚弱,血压应该也会太低,再经李时勉这一气,脑出血而亡也是可能的。古人也分不清楚症状的不同,所以下了个外邪入体的判断。
(参考《明史》、《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病逸漫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