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今天的历史事件之前,作者要先给大家讲讲一个典故——自毁长城。南北朝时期刘宋支柱大将檀道济居功至伟,遭受佞臣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皇帝和几个佞臣将檀道济骗到京城后欲除之而后快,檀道济大怒:“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思就是:杀了我,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身为国之脊梁,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己人手里,可叹!历史上其实还有不少自毁长城的事件,比如宋高宗赵构杀岳飞,明英宗朱祁镇杀于谦。
但是这其中所造成影响最大的当属崇祯皇帝朱由检杀袁崇焕了,作者今天就来聊聊崇祯杀袁崇焕自毁长城之事。袁崇焕的悲剧应该说是他和崇祯皇帝二人性格缺陷碰撞的必然结果。一个轻言浪对,一个信以为真;一个我行我素,一个疑窦丛生。最后时刻,那个叫皇太极的人点燃火药桶边上的导火索,事情的发生便不可避兔了。
刚开场是花好月圆的,就像世事的“起承转合”,第一步“起”总是波澜不惊,充满和谐意味。崇祯元年四月,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数地军务。两人的合作开始了,袁崇焕投桃报李,表示要为皇帝平辽。崇祯立即做出回应称:“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封侯之赏、荫及子孙对一个士大夫(袁崇焕是进士出身,以文官身份领军,也算是士大夫一族了)来说,当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皇帝如此犒赏,袁崇焕再次投桃报李,表示平辽五年可成。这其实是轻言浪对,虽然在此前袁崇焕曾经炮伤努尔哈赤,但皇太极即位后,后金的战斗力继续走强。而明军苦于机制、财政以及腐朽等诸多问题的困扰,战斗力很成问題。
关于这一点,袁崇焕自己也很清楚。他接下来在回应给事中许誉卿的疑问时表示,所谓五年平辽只是“聊慰圣心耳”。袁崇焕以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晢学,遭遇崇祯的信以为真和锱铢必较,危机的降临便是不可避免了。当然危机不是一步达成的,历史为两人都提供了足够宽大的舞台,让他们的性格缺陷充分暴露,并一步步走向碰撞。
袁崇焕接下来的令崇祯很不爽的事是要钱,准确地说是催讨拖欠的军饷。袁崇焕刚去辽东,宁远叛乱就发生了。明军的机制、财经以及腐朽问题在袁崇焕面前一览无遗。宁远十多个兵营反叛,巡抚毕自肃、总兵宫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潏淳等人被杀。现实问题如此触目惊心地表达出来,袁崇焕怎么办?
他分两步走,先是和兵备副使郭广秘密谋划,诱捕了反叛主谋张正朝、张思顺,杀了十五个人,从而暂时平息了反叛。二是向皇帝请饷,请发宁远军所缺的四个月兵饷,袁崇焕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崇祯却不以为然,他在朝堂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
崇祯对实实在在存在的军饷拖欠问题避而不谈,反而从道德层面苛求刚上任的袁崇焕必须一劳永逸地解决反叛问题。两人在观察和处理同一事务上出现了不同的角度和心态,崇祯甚至在礼部右侍郎周延儒的诱导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借此中饱私囊。他对袁崇焕的信任缺失己然呈现。
接下来,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死皮岛守将毛文龙,进一步刺激了崇祯的疑心。对崇祯皇帝来说,毛文龙是有功的,他在皮岛上多次袭击清军后方,从而牵制了清军南下的进程,这就是功劳。但对袁崇焕来说,毛文龙拒绝其清理东江军饷的命令,有虚功冒饷之嫌。由此,清理明军腐朽、树立在辽东的威信便成为袁崇焕随后必做的一件事情。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初五日,毛文龙在皮岛死于袁崇焕的尚方宝剑之下,此前,崇祯对此事一无所知。在崇祯看来,毛文龙死于什么罪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袁崇焕蔑视权威、先斩后奏杀死了毛文龙,这个是他不能容忍的。但崇祯还是忍了下来,在两人的性格碰撞中,崇祯的性格事实上也是细腻、丰满、富有曲线的,或者说他的燃点还未达到。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尚方宝剑的确是自己亲赐,袁崇焕先斩后奏的举动在规则范围之内。二是“平辽”还指望袁崇焕去完成,和毛文龙的命甚至是自己的权威相比,崇祯帝认为“平辽”更重要。由此,崇祯由着袁崇焕往前走还“传谕爆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其良苦用心,非局中人不能感受。
事后分析起来,指望袁崇焕“平辽”的确是崇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突破,袁崇焕就会死得很惨。但很遗憾,历史的残酷就在这里,它不差分亳地向前演绎,每一个节点都在指向皇帝性格缺陷的最后爆发。崇祯杀袁崇焕,真是每一个节点都可疑,每一个节点都在引领皇帝疑心的大发。
崇祯帝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的清兵从蒙古绕道入关,遵化失守,袁崇焕率师回京救援。在广渠门外,袁崇焕的部队打败了清军的围攻。历史的第一个节点不期而至:未经崇祯许可,袁崇焕率师回京,目的可疑。第二个节点很快如影随形,袁崇焕请求崇祯准许他的部队入城休整,以利再战。
这个在崇祯帝看来,也是目的可疑,但袁崇焕不自知。在此之前,他的身上累积了皇帝太多狐疑的目光,危机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聪明的皇太极递上那根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施反间计,使崇祯相信袁崇焕和他有密约。袁回事也罢,请求准许他的部队入城休整也罢,都是这个阴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被清军俘虏的杨太监适时放了回去,向皇帝报告袁崇焕的险恶用心。袁崇焕在崇祯愤怒和狐疑的心态下入狱,成为大明王朝悲情时代分量最重和最著名的牺牲者。但是当时崇祯并没有认识到袁崇焕的重要性,并没有觉得他是大明王朝最后一道长城。崇祯三年八以“谋叛罪”被凌迟处死,抄家,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大明的防线至此不摧自毁。
果然袁崇焕死后,辽东崩坏,崇祯失去最后一道防火墙,大明的崩溃进入倒计时。但一切已经于事无补,大明之毁随于性格之毁,诚哉斯言啊。当若干年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时,想起被自己杀了的袁崇焕有是何种心情呢?也许崇祯会想起刘宋大将檀道济的那句话:杀了我,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令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