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两宋打不过游牧政权,是没有骑兵的原因?骑兵:这黑锅我们不背

两宋打不过游牧政权,是没有骑兵的原因?骑兵:这黑锅我们不背

对于国家发展而言,除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外,军事力量的发展也尤为重要。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队在和平时期保家卫国,战争时期更是国家的一把利刃。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在军事发展上的策略各不相同,两宋作为历史上外患堆积的时代,对于军事的发展政策发人深思。

一、重文轻武,外患堆积

1、宋之边境,虎视眈眈

唐代末期,各地大小势力纷纷起义,各路诸侯分裂割据,造成了历史上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后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军事实力,亲自率军从大梁一路北上,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自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并没有就此停下,为了防止由于多个政权存在而导致分裂,开始制定一统天下的军事计划,即先灭南方蛮夷,后降北方蛮族。

赵匡胤势如破竹,南下一路不断征服吴越,南唐等政权。直至其弟赵光义继位之后,向南方大小政权发起总攻;公元979年,赵光义御驾亲征攻兵太原,成功遏制辽国援兵收复北汉。至此北宋时期,十国平定一统天下。

宋太祖在位时期,根据自身政权的建设过程得以反思,实施著名的杯酒释兵权,逐步将各个将领手下的兵权削弱,将军队的最高领导权集中在北宋中央。

此项举措确实有效地控制了各地将领利用兵变谋反,但同时,军队直接将领的权力过低,也导致了战争时期军令的延误,故而西夏和辽国对北宋发起攻击之时宋军大败。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击汴京,史称靖康之变,北宋覆灭。

公元1127年,在靖康之变中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迁都应天府,建立南宋。南宋建立之后,积极吸取北宋覆灭的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政治经济,以及军事能力,在各个方面广纳贤才招兵买马,故此,再很长一段时间里,南宋王朝极为兴盛,并在其与金国的对抗之中,一直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除去西夏,辽国以及金国之外,两宋时期还有大理,吐蕃,蒙古等外敌虎视眈眈。这些游牧民族的政治实力同样不容小觑,看似繁荣的两宋,实际也是外患扰人。

2、重文轻武,军事薄弱

《尉缭子·兵令上》中曾经写到:“兵者,凶器也。”两宋时期的统治者非常信奉这句话。对于战争,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是消极态度,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宋朝大部分的官员更愿意在朝堂之上理论战争双方的是非对错,却并没有实际的讨伐措施。

每当外敌来犯之时,宋朝最多次出现的解决方式就是议和,这也让宋朝的将领有善战之才却无处发挥。

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阶级,也就是文官地主阶级,文官阶级的出现大力提高了从仕和从商的地位,反而对武官视而不见。

自宋朝开始,为了能够更加严格地管理官僚队伍,科举制度越来越严苛,不但由皇家统一亲自命题,而且科举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人家入仕甚至晋升的唯一途径。同时宋朝还废除了军功制度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了军队里的晋升流动。如此一来,文官阶级的势力越来越庞大。

在两宋时期,除了政治文化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当时的几个政权里也是十分强盛的。除了一直以来都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意外去,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以及商业赋税的比例也非常之高。

当时对于百姓的商业活动,国家整体秉承着支持的态度,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据历史数据记载,当时最高时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一万六千万贯,可以说宋朝时期的国库非常充盈。

然而由于宋朝时期对于军事的整体态度,虽然国库丰盈,但真正应用于招兵买马和军队建设上的财政支出占比却并不高,因此宋朝军队也得不到应该有的配制和发展。

官僚队伍中的文官阶级更是不用说,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将自己的资产捐助于军队建设。事实上,宋朝的文官阶级从根本上就不希望战争的发生,更不想最终军官阶级的势力高于文官阶级。

而西夏,辽国,金国等游牧民族却不是一味的主张和平,或者说游牧民族政权并不甘于向大宋臣服。

在逐渐胀大的野心驱使下,游牧民族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并在出现矛盾的第一时间制定战争计划。久而久之,游牧民族和宋朝之间的战争结果显而易见。

二、究其根本,政治偏颇

1、两军交战,必有骑兵

俗话说,“有战争的地方就有骑兵”。任何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应该明确战争中骑兵的重要性。

《武经总要》中也曾经记载过骑兵的战术优点,宋朝的骑兵在实战中,确实也充分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迂回包抄长途奔袭,以此来达成战争的胜利。

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宋朝的骑兵运用时往往规模较小,作用有限,更多处于辅助性的地位,而难以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骑兵正面对抗。

大规模骑兵部队集中使用在两宋时期非常少见。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和步兵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但是同时骑兵部队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除了国家并没有给到足够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来发展军事实力以外,宋代骑兵训练方向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建设时训练战术方面更讲究骑射,而不是近战突击。

骑兵队伍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技术和实际操练,这就导致宋朝骑兵同善骑民族的骑兵进行正面作战时并不能很好地战胜。

虽然两宋时期的骑兵队伍在数量上相比步兵是较为稀少的,但是单论其绝对数量依然能达到不小的规模。

宋仁宗时期禁军的骑兵规模一度达到了20万之巨。虽然在大量的数据面前依然存在缺编和冗兵冗将的问题,但是在经过宋神宗的裁剪整治后,也依然能保持达10万的骑兵规模。

辽圣宗时期辽国骑兵据统计不过约12万,从数据记载起来看,宋军所有的骑兵相对于敌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数量的总数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而到了南宋,虽然较之于北宋骑兵规模减少了很多,但是也依旧能保留有5万左右的骑兵规模。

然而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错误决策,非但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骑兵的优势,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数量方面的劣势,让骑兵不得不和步兵一起在各地驻守,战争发生时不但不能自主迎战还非常受制约。

这样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王朝吸取唐末和五代军事政变的教训,施行将从中御的方针,有意地削弱将帅的兵权,不授以重兵。

北宋前期时,骑兵约五成在同辽夏对抗的西北三路,四成驻扎在开封府。到了南宋时期,骑兵主要聚集在长江下游和临安,远超过荆襄地区与川陕地区的数量,这些都体现了宋代内外相制的国策。

骑兵部队不仅存在战马不足的现象,就连士兵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额,这也成为了宋朝军队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两宋时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军队数量统计制度,理论上的兵籍数量会和实际军队数量有较大出入。

《宋史·卷194》曾经记载到:“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

朝廷上负担着理论上编制所需的费用,实际上这些钱却因为士兵不足而落入的将校私人的口袋。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却没能换来相对应的战斗力。

2、政权覆灭,三冗才是罪魁祸首

三冗,即冗官冗费以及冗兵。为了巩固自身权力的稳固,防止权臣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在原先唐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对本朝的官僚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职权划分不断细化,甚至是将一份职权拆分成三份,比如典型的宰相职能在宋朝时期便是由中书,门下,与参知政事共同承担。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僚数量也大幅度增长,宋朝的官僚系统极大膨胀。这些人的俸禄发放便成为了压在宋朝政府肩上的沉重负担。

另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思想导致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物质待遇也水涨船高。除去本身应得的高额俸禄以外,各种补贴和福利也是非常丰厚。

长期物资奢靡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贿赂腐败。文官阶级无所节制地为自己的利益敛财,最终造成了宋朝严重的财政赤字。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经济十分发达,但其财政状态却并不容乐观的原因。

流民在宋朝时期也受到了特殊关照,每当出现大规模天灾人祸导致流民数量增多之时,宋朝政府便会选择将流民当中的青壮年吸收进入军队当中,通过给予他们固定军饷的方式来防止他们作乱。在他们看来,只要解决了流民当中的青壮年群体,那么剩下来的老弱病残也就不足为惧了。

也正是这种只顾眼前的政策决定,导致了宋朝的军队数量出现大规模增长,然而宋朝并没有对军队制定进行完善的发展计划,这样单纯的数量增长不但毫无意义,同时还造成了宋朝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

而在三冗问题当中,对宋朝社会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的也就是冗兵的现象。

对于三冗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宋朝统治阶级陈旧迂腐思想过于根深蒂固,再加上诸多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最终导致宋朝的改革运动大都遭到失败,只能任由其继续积贫积弱下去,并最终迎来灭亡的命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游牧,时期,骑兵,政权,宋朝,军事,原因,战争,军队,发展,观点评论,辽国,文官阶级,赵匡胤,骑兵,宋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游牧,时期,骑兵,政权,宋朝,军事,原因,战争,军队,发展,观点评论,辽国,文官阶级,赵匡胤,骑兵,宋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游牧,时期,骑兵,政权,宋朝,军事,原因,战争,军队,发展,观点评论,辽国,文官阶级,赵匡胤,骑兵,宋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