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允炆下旨:勿使朕背杀叔之名!表面看着仁慈,其实藏着必杀之心

朱允炆下旨:勿使朕背杀叔之名!表面看着仁慈,其实藏着必杀之心

很多人在看明朝历史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惑,朱元璋为什么不立雄才大略的朱棣为帝,而立朱允炆呢?

相比于能力卓越的朱棣,朱允炆的能力差之甚远,更何况当时嫡长子已死,便是改为立贤也不会有太大的非议。

这个谜团困扰了很多人,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却很简单,他想要立一个仁孝之人为帝,这从朱标这个人便可看出来。

作为朱元璋的继承人,朱标一直在接受朱元璋的教育,他也在从小的教育之中学会了仁慈宽厚,这些品质正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朱允炆可能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却是个聪明人和演员。

从小他便摸准了他爷爷的个性,在其十四岁的时候,父亲朱标病重,朱允炆日夜照顾足足两年时间,为自己取得了仁孝之名,同时也让朱元璋对自己刮目相看。

在之后的岁月之中,朱允炆待人宽厚,偶尔上书也多为那几条律法严酷,希望修改等仁义之事。

而朱元璋恰恰最吃这一套,他认为国家新立需要的是一位爱民如子的人,如汉之文帝一般,同时他觉得这样仁孝之人为帝更加不会加害自己的骨肉亲戚,避免了亲人相残的悲剧。

而朱棣能力虽然出众,但是朱元璋也看出他那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纵使他有汉武之能,对于百姓来说也是一个负担。最后,朱元璋敲定大板选择了朱允炆为帝。

或许有人会说朱允炆的仁爱其实是真实的,并非是可以饰演的。但是,一直具有仁厚之名的朱允炆在登基仅仅一个月之后,就撕下了他的面具。

这位建文皇帝,在刚刚掌握权力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削藩,将全国的权力都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刚死不久,你建文就准备骨肉相残了,必会引起非议。

不过这时候,国家政治清明,中央实力强大,削藩虽然急迫但是还是能够搞定的。但是问题就出在建文帝没有排好削藩的顺序,在一众诸侯王中燕王朱棣实力是最为强大的。

燕王名义上统治一支两万人的军队,但是作为坐镇边境的王爷,他又拥有着节治沿边兵马的权力,北平近十万士卒皆可指挥,对中央威胁极大。

建文如果先下手为强,先废了燕王,其他诸侯王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但是朱允炆却认为先削燕王师出无名,于是先削了那些普通藩王。

其实退一步来说,朱允炆其实不削藩,这些藩王也不会影响到他的位子。这些藩王虽然握有军权,但是这些士兵都是国家的士兵,如果政治清明国家稳定这些士兵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和藩王造反吗?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选择看起来仁厚的朱允炆为帝,在他看来只要自己的继任者爱民如子,国家必然趋于稳定,那些藩王也只能老老实实的镇守边疆。但是,朱允炆一上台就打乱了朱元璋的设想。

可以说,朱棣的皇帝命就是朱允炆逼出来的。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以八百士兵奔袭北平,成功控制了北平城,北平原本便是朱棣的老巢,他很快拉起了一支军队,挥军南下。不过建文这边也不是没有能人的,听闻朱棣谋反,建文于是派了老将耿炳文前去讨伐,虽然耿炳文野战失利,但是他迅速转为死守拖住了朱棣。

此时朱棣所掌握的资源有限,只需要从全国征调士兵,以守为主,一步步耗朱棣的粮草,与其进行消耗战,不用一年时间朱棣也必败。

但是可惜建文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他将征调的50万大军交给了李景隆指挥。当年,刘邦问韩信他可领多少兵,韩信回答只能领十万兵,而这李景隆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领50万大军作战简直如同儿戏。

果不其然这支连指挥都有问题的大军很快就被击败了,李景隆大败而归,不过此时胜利的天平依旧还在建文一方。当时还有近六十万大军,如果这时候改变策略,转攻为守,朱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建文将这六十万大军又交给了李景隆指挥,李景隆新败于朱棣,自然是不服气,徒然有了大军于是整军备战。

不过这次他小心很多,列阵河上,稳扎稳打,朱棣的大军也讨不到什么便宜,之后在决战之中,更是将朱棣大军包围,朱棣本人更是亲冒箭矢力战,马都死了三匹。从这可见,朱允炆那句“勿使朕背杀叔之名”,其意思根本不是不要杀朱棣,而是你们弄死别把他带回京城让我难做。

不过在战场之事,变化无穷,当朱棣竭力死战快要身死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场大风,而这场大风恰恰刚好把中军大旗给吹断了,朱棣趁机乘风进攻,此时明军不知所措,正是主帅重新树旗恢复军心的时候,李景隆居然抛下大军自己跑了,使得大军崩溃。朱棣也由此扫除障碍,可以直扑京城。

而此时,建文已经没有办法了,于是派人前去商议议和。而朱棣清楚,自己这次势如破竹,其实很大原因是建文的昏招,如果自己和他们商议议和,建文便有时间重新征调军队。于是,朱棣直接拒绝了,派人回了一封信给建文。

如朝廷知我忠孝之心,能行成王故事,我当如周公辅佐,以安天下苍生。

他直接向朝廷开出了一个不可能答应的条件,当摄政王。朱棣也知道建文肯定不肯答应,于是他给他们指了一条路:

如其不然,尔众兄弟亲王、众姐妹公主,当速挈(qie)眷移居守孝陵,城破之日,庶免惊恐。唯众兄弟亲王、众姐妹公主,审之详之。

大意就是破城之日,就是见血之时,你们要是老老实实待着不跑,我还能留你们一命,一代雄主的霸道威严尽显无疑。

现在回头来看,如果朱允炆真的能够如朱元璋希望的那样,宽容仁孝,最后也不会连皇帝的位子也保不住,这便是不听老人言的后果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士兵,国家,朱元璋,李景隆,朱棣为,朱允炆,表面,军队,大军,时候,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朱标,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士兵,国家,朱元璋,李景隆,朱棣为,朱允炆,表面,军队,大军,时候,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朱标,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士兵,国家,朱元璋,李景隆,朱棣为,朱允炆,表面,军队,大军,时候,观点评论,朱元璋,李景隆,朱标,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