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朱元璋和李自成都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然而二者的个人能力和当时的大的国内环境并不相同,所以导致了其领导起义的结果不同。而这两个因素中,最大的差别应该在于个人能力,包括战略眼光,识人用人之术和政治眼光。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个人能力
虽然说时势造英雄,但是前提是人得有做英雄的气质和准备。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乱世中有些人失败了,而且失败得很窝囊,因为其根本抓不住机会,不具有做英雄的品质。例如李自成;而有些人则精准地抓住了时势造就的机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大事业,例如朱元璋。此二人在个人能力上,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是战略眼光上。
朱元璋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推翻元朝,创建一个新的王朝,自己做皇帝。为此,他取得了淮西之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此地不与元朝势力范围直接接壤,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养精蓄锐。于是乎,他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不过分在意虚无的名号。在军队方面,他严肃军纪,勤于练兵,使得其军队不再是乌合之众的难民集合,而成为了能够征战沙场的精兵强将;经济方面,他并不是一味地没收地主财产,而是选择与大地主大商人合作,恢复自己统治区域的正常经济生产。在兵精粮足后,他先后灭掉了张士诚和陈友谅,扫清了南方的其余势力,在北伐时,他制定出了合乎实际的作战计划,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其目的性,因此北伐大获成功。
反观李自成,他没有自己的目标,他唯一的目的似乎就是破坏。他的军队都是农民组成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如此军队根本不是一个逐鹿中原的英雄应该有的,其军队与明朝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因为天灾不断,导致难民人数增多,而李自成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再者,他流动作战,没有自己真正的根据地,直到最后,明朝完全没力气折腾时,他才勉强在陕西站稳脚跟。而李自成对地主,则采取打土豪,分粮食(不是分田地),只破坏,不生产的态度,如此一来,其根本没有建立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所以注定失败。最后,他在兵临北京城下时,居然请崇祯下旨封他为王,如果答应他就撤回陕西。到此时,他连自己是割据称王还是君临天下都没有决定,可见其目光之短浅。
其次是用人之术
这一点不用过多说明,只需要列举一下朱元璋手下的诸位人才,再对比李自成手下,便高下立现。
朱元璋:文有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朱升,王广洋,宋濂等,其中有善于排兵布阵者,有善于运筹帷幄者,有善于施政治民者,有善于撰写檄文者,皆是能堪大用之才。武将则有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胡大海,耿炳文,冯胜,付友德等,皆是不世出的名将。朱元璋能将这些能人聚在自己帐下听用,并且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长处,足见其识人用人之术非常高明
李自成:谋士有才能这仅李岩一人,可惜其早死,其余无人;武将仅刘宗敏能拿得出手,其他人在历史上几乎难以被人记起。
如此一比,可知李自成手下人才稀缺,如此一来,拿什么去取得成功?
天下大势不同
朱元璋之时,敌人全部都在内部,即,朱元璋所要做的就是扫清其他割据势力,然后灭掉元朝,他就成功了。由于朱元璋自己准备充分,割据势力在前期已经消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小诸侯实力根本不足以对他产生威胁,所以在他灭掉元朝后,他基本成功了。而李自成不同,当时张献忠的实力与他不相上下,他即使灭了明朝,在国内他还面临其他农民起义势力,不仅如此,关外还有来势汹汹的满洲八旗,对于这些人,他根本不了解其底细,所以,李自成面临的环境与朱元璋并不相同,而且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所以,结果并不意外,他失败了。
综上,便是李自成失败而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概括而言,就是李自成自身能力本身就不足,加上他根本没有认清形势,导致其必然失败;而朱元璋则是在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把握时势,一举成功。
有个笑话,笔者认为总结李自成的失败很贴切:当大风来时,猪也能飞起来;然而风过后,摔死的还是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