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朱元璋如何培养朱标和朱允炆?大臣问,若藩王叛乱怎么办?朱元璋太狠毒!
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的情况下,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很多人不能理解。朱元璋那么多儿子呢,不可能不择优呀,毕竟都是亲手儿子,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皇位继承大都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制,朱元璋为何执意培养皇太孙朱玉文呢,那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早在元末乱世,朱元璋仍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军团鏖战时,朱元璋就给年仅五岁的朱标请儒家老师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
《明太祖实录》记载“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遗世子受经学。”
儒学提举司是元代专门掌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对这个制度,朱元璋采取承袭的态度,专门设置这个部门用来培养继承人的朱标。
当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马上就将十四岁的朱标立为太子,可见当时朱元璋并没有考虑其他人为太子人选,这么坚决地立为太子,在历史上也不多见,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重点培养扶苏,但是没有放弃对胡亥的考察,刘邦建立大汉后,曾在刘盈和刘如意之间有过犹豫,李渊建立唐朝时立李建成为太子。
也可以这样认为,朱元璋只把马皇后这个家庭当作自己真正的家,马皇后生的儿子才能真正继承自己的皇位,这与东汉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如出一辙,刘秀最终废了太子刘疆,立阴丽华儿子刘庄为太子。
为了将朱标培养一个合格的帝国君主,朱元璋将大明最优秀的文臣武将,功勋卓著道德高尚的老成之人来辅佐朱标,例如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中书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掌管军国重事的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詹事,此外廖永忠,李伯升,赵庸,杨宪,张兴祖,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等等,都被叫来辅佐太子监国,当朱元璋外出时有太子监国。
《明太祖实录》记载“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留太子建国,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朕特置宾客谕德等官,以辅太子德行,且选名儒为之宾友。”
朱元璋通过让众位大臣担任军国重任的同时,辅佐太子事宜收到父子一体,君臣一心之效。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用心良苦。
对于这些兼职官,尚书陶凯认为不妥,建议朱元璋专门选人任东宫官属,但是朱元璋没同意,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日后父子的误会。
《明太祖实录》记载,“古者不备其官,惟贤是用,尝虑延臣与东宫官属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生奸谋,离间骨肉,其祸非细,江充之事,可为明鉴。朕今令省台都督府兼东宫赞辅之职位,父子一体,君臣一心,无相构之患也。”
朱元璋鉴于汉武帝时期发生的巫蛊之乱导,在小人江充等人的挑拨下,导致皇帝和太子刘据反目成仇,酿成惨剧的教训,坚决不建立专职东宫官属。
此外,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辅导,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当朱元璋还是吴王时,一有机会就将朱标带在身边,让朱标通过“步归”等活动亲自体验下作为臣子的辛苦,学会体恤大臣,不至于他日因富贵而生骄惰。
朱元璋领太子上御文楼,教导太子爱护家族内部成员,共同维护朱家天下。当朱元璋建立明朝成为皇帝时,常常教导太子修身自重,以天下为己任;在太子监国过程中教导太子内修德行,以招揽贤者,还手把手教会朱标的赏罚之道,总之,如果朱标不早逝,朱元璋很有可能禅位给他。
朱元璋培养皇孙朱允炆:
天不遂人愿,正当年华的朱标不幸病逝,朱元璋经历丧子之痛后,对十五岁皇孙朱允炆的培养同样不余遗力。朱元璋依据当时情况对东宫官属进行完善,将詹事院改为詹事府使之成为专门的太子辅导机构,并且为后世君主培养储君建立了样板和祖制。
晚年的朱元璋年事已高,朝廷政要之事常常交给朱允炆裁决,朱允炆也和他父亲朱标一样“颇尚宽仁”深受大臣们尊重和爱戴。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羸弱的性格,对于这些藩王叔叔拥兵坐大时已经深感忧心,就向辅佐太子的黄子澄发问,诸藩王拥兵自重,多不守法怎么办?黄子澄回答如下:
《明史》第4015页记载“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持?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势不同,而顺势之理异也。”
黄子澄大意是,诸藩王的护卫兵仅仅能够用来自卫的,如果要反叛,朝廷就派六师出击,藩王反叛朝廷,谁能支持?汉代七国的实力强不强,最优不也灭亡了吗?不在于实力的大小,而在于谁占据天理。黄子澄拿汉七国之乱事件来鼓励朱元璋。
黄子澄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托孤大臣,黄子澄敢这么说,早已揣摩透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也借此机会暗示黄子澄,若有藩王王,必须出兵痛击;藩王是朱元璋的亲手儿子,有些话朱元璋不愿意说出口,有些局面朱元璋不想预测,借黄子澄的嘴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罢了。由此可见,朱元璋太狠毒了,虎毒不食子,在他这里不好使了。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