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变法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有三场,分别是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只有商鞅是法存人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法废之后被清算,相对于张居正的大权独揽,王安石相比之下,凭借的是宋神宗的支持,宋神宗雄心壮志,而且明白大宋弊端重重,必须改革,启用王安石等人,但是成败都在神宗,神宗对品德的看重超过了其他,司马光作为当时名臣,就算不容于新法,也被神宗看重留在朝中,还有吕大昉等人,可以和王安石打擂台,伺机而动。到后来迫于朝堂压力,或者说强大的顽固派压迫,王安石都被两次罢相,心灰意冷,最终变法被司马光废除,代表大宋最后的希望破灭,而宋徽宗的登基则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兼并无法抑制,当然,外族的入侵是撕掉遮羞布的手,内外原因都有吧,今天,让我们看看宋神宗这个矛盾的男人,以及这场不太彻底的变法。
宋神宗年幼时候就尊师重道,而且志向远大,目标就是幽云十六州,这个围绕宋朝几百年的问题,登基那年十九岁,正是雄心壮志的时候,母亲高太后也没有垂帘听政,可以说,正是一展宏图的时候,而且受到王安石等人的影响,对法家思想深为推崇,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才能让国家强盛。尤其是法家“法,术,势”相互结合以及王安石的理财之术,因为宋朝虽然赋税众多,支出同样巨大,因此宋神宗想改变这个局面,初拜相韩琦,欧阳修,曾巩,文彦博等人都在朝中为官,可以说是士大夫倡导的“清平盛世”,可是,果真如此吗?不说辽国,还有吐蕃,大理,以及野心勃勃,穷兵黩武的西夏,对外战争可以说是节节失利,1068年,王安石入京,神宗非常开心,和王安石秉烛夜谈,最终决心变法,次年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开始变法,分三步“富国,强兵,取士”。不过,新法刚刚开始出现,就遭受朝野上下的反对,那些因循守旧的臣子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毕竟要靠孝来治理天下,神宗无可奈何,但是王安石提出了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说法,最终欧阳修,文彦博等人请辞离开朝廷,在神宗坚持下,1070年,王安石中书门下的平章政事,成为宰相之一,开始主持变法,同样有蔡确,蔡卞,曾布,章淳等一大批人才支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和种粮问题,朝廷以比较低的利息把青苗租给百姓,百姓秋收后偿还利息,非常利民的一个政策,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加上新法除了上层高官们部分支持,在下层支持的人并不多,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强大的反对派,地方是地主乡绅,朝廷是司马光等人,后宫是向皇后,高太后等人,毕竟皇亲国戚也是大地主,可以说阻力重重,而神宗又没有足够的魄力,对待反对新法者一再容忍,这也就是在告诉天下,对新法不是绝对支持,没有皇帝的全力支持,仅仅靠王安石,怎么推行的下去?各种推诿,王安石也是非常苦闷,1076年就辞去了宰相官职,离开了朝廷,此后虽然还有一次起用,却也是神宗制衡朝廷的方法,对于变法,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可能有新法党中矛盾重重的缘故,也有他们实力不强的缘故,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神宗动摇了,这位九五至尊,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只能妥协,这就要说说宋朝特殊的环境了,宋仁宗一朝,被宋大夫不断吹捧,说是清平盛世,结果就是土地兼并严重,包拯这样的人都不敢深深追究,然后不杀士大夫,彻底成为了特权阶层,反正犯再大的罪,也不过就是罢官,流放,过几年还能继续回来当官,这就让那些士大夫更加疯狂,而神宗想做一个君子,对品格要求很高,所以只要那些反对派据理力争,或者说用祖宗之法来反驳,神宗一点办法没有,甚至一些沽名钓誉之徒还会故意和神宗对峙,在一些小地方找出神宗的毛病批评,让神宗为难,神宗没有办法还得好言安抚,甚至奖励,而那个人还可以名传天下,敢于犯颜直谏,这就有些可笑了,神宗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变法成功,丈量土地的时候,一个个皇亲国戚进来求情,神宗是一步步退让,直到无路可退,当然,他是皇帝不会被人清算,王安石替他背了锅,新法派很快纷纷被贬谪出京城,流放岭南,甚至更远的地方,神宗去世后高太后支持司马光等人恢复所谓的“清平盛世”,彻底废除了新法,割地求和,年年纳贡。然后关起门来过着剥削百姓的好生活,庞大的士大夫阶层越发肆无忌惮,甚至到靖康之变时把皇帝送出去求和,这和明朝末年极其相似。
神宗的动摇和反对派的强大让王安石心灰意冷,尤其是下面反馈的结果让王安石意识到不是方法对,皇帝支持就可以成功的,人心没有改变,甚至蔡京,杨畏这样的人打着变法的旗号在政府担任高职位,结果只是为了给自己谋取私利,最终百姓怨声载道,让守旧党抓住机会弹劾,而神宗犹豫了,犹豫的结果就是被击败,之后神宗决心自己变法,改年号元丰,自己走到了前台,这其实就把自己高高在上的特殊优势消除了,亲自下台也是困难重重,尤其是1085年对西夏战争的惨败,几年准备,一朝尽数毁灭,面对那些推诿,不做事的朝臣,神宗想要杀人敬天下,却遭受所有旧党的反对,圣旨就好像一个笑话,神宗被气的病倒,在王桂建议下立下太子,就这也是困难重重,蔡京野心勃勃,甚至埋伏刀斧手想要逼迫王桂立下王爷为帝,拥立之功,幸亏高太后机智,最终年幼哲宗继位,却也是废除了新法,最终熙宁变法以失败告终,而且被冠以极大的恶名,甚至说靖康之耻,王安石是罪魁祸首。
不仅如此,还有说辛辛苦苦,声势浩大,看起来好像什么都做了,但其实什么都没做这样的说法来形容王安石变法,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后来哲宗亲政后用行动来支持新法,很多政策到南宋还在运用,其实只要不破坏那些旧党利益,他们才不管什么祖宗之法了,只能说,神宗的软弱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他的犹豫才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