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盛极而衰,盛唐之变-安史之乱(一)

盛极而衰,盛唐之变-安史之乱(一)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对于唐朝的评价,也确实合乎事实,从李渊起兵到李世民贞观盛世,李治外圣内王到武则天武周政治,后来的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总得来说,早期的唐朝可以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多年战乱,也有民不聊生,纵使开元盛世,下面也是暗藏汹涌,无其他,边患日渐加深,吐蕃,高句丽,回回,西域,为了抵御日渐强大的番邦,唐玄宗分封了诸多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且可以自己聘任幕僚,可以说是掌权一方,不能不说没有顾虑,但是相对于治理天下,何况大唐正值鼎盛,中央还有几十万禁军精锐,自然是无惧一切,而且各地节度使能有效的调动军马,充分的抵抗番邦,节度使一开始的设立,还是很有用的。可是到了后来,一些别有用心人的有了一些不该有的想法,也就造成了盛唐衰落的格局,风起了,又如何能停下?

公元710年,一个年轻的皇室宗亲回到了长安,来到了皇帝亲军万骑(太宗所创百骑司)中偷偷发展势力,培植党羽,他的目的也很简单,防止大权旁落,再出现一个祖母那样的人物,那是朝中大臣和李家王爷们不能容忍的,尤其是这位韦皇后勾结武三思,毒杀了中宗李显,谋朝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女儿安乐公主更是公开买卖官爵,在这个时候,唯有效仿当年张柬之旧事,于是太平公主和这位年轻的宗亲李隆基发动了兵变,诛杀韦皇后,扶持相王李旦登基,也就是唐睿宗,李隆基因为有功被拥立为太子,后来李旦察觉到两人矛盾,于是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也和李旦权利被架空有关),李隆基登基后在和姑姑太平公主争斗中取胜,大权独揽,将国号改为开元的李隆基,决定开创一个新的盛世。

这时候的大唐百废俱兴,已经不复太宗时候八方来朝的荣光,武周后期不顺应民心,各地兵变,叛乱频繁,后来的多次宫边更让天下人心惶惶,周围的突厥,吐蕃也是野心勃勃,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一位雄主的出现。毫无疑问,早期的李隆基满足这一切条件,他英明神武,果决睿智,无愧于帝王之称,果断消除太平公主的祸乱,稳固政权后任命贤臣,姚崇,张九龄,张说,宋璟等这纷纷拜相(唐朝宰相一般设立两名到三名,商议决策)。李隆基的英明在于他的因时而变,刚刚登基需要姚崇这种多谋善断,机智的宰相,于是姚崇帮助李隆基调整天下,平定蝗虫灾害,之后需要宋璟这样严苛的人依法治国,于是宋璟担任宰辅,之后是文武双全的张说和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张九龄,彻底唐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史称开元盛世。一个盛世仅仅需要文治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武功,需要名将辈出,需要将领效命,幽州张守珪,安西夫察灵蒙,剑南仇章兼琼,大唐双璧高仙芝,封常清,还有哥舒翰,王忠嗣,他们一次次用武力向外界显示着大唐的武力,也为开元盛世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惜,人心是会变得,长安的繁华渐渐迷失了那位雄心壮志的帝王,他开始变得好大喜功,变得骄奢淫逸,也可能是,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释放了出来,总之,边境战士为满足王命,四处挑衅,南诏之战和吐蕃之战损兵折将,一无所获,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借机上位,还有杨国忠因为妹妹杨玉环而扶摇直上,边令诚这样的宦官四处勒索边军将领,而无人惩处,在西域的大将高仙芝为了满足他一己私欲,不得已发兵进攻石国,结果惹来了外敌,怛罗斯之战大唐深入敌军腹地,以寡敌众,还被当地百姓所厌恶,最终大败而归,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边令诚所索要的贿赂。

当然,这些并不会太影响大唐国力,毕竟当年太宗也曾有征辽东失败,但是李隆基不思进取,反而更加宠幸李林甫,这位靠着揣摩皇帝心思上位的宰相,把张九龄排挤出了朝堂,按理说一个宰相也不至于能影响大唐,这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幽州的安禄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人,能在有严重民族情结的张守珪手下当官,还被张守珪当成义子,可以看到安禄山这个人的隐忍和奸诈,他一边欺骗张守珪,一边给朝中大臣送礼,尤其是李林甫,让他帮助自己说好话,张守珪被贬谪的时候都认为安禄山是在帮助自己,心机之深,可见一斑。不仅仅是李林甫,还有杨国忠他也大肆贿赂,自然得到了玄宗的喜爱,后来还进入长安,认杨玉环做了义母,更是青云直上,朝臣们也都认为这个胖胖的,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番人不会有什么心思,甚至敢于命令他为一方节度使,毕竟也是有先例的。742年,李隆基改元天宝,可能也昭示着盛世的落幕,他设立了平卢节度使,掌管幽州边境事情,以方便应对新崛起的契丹和突厥两个敌人,这位节度使是安禄山。安禄山并没有变得膨胀,反而还和以前一样不断送礼,对待李隆基恭恭敬敬,让人挑不出毛病,直到744年,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开始让朝臣有些担心,不因为其他,掌握的地盘和兵马太多了,而且这时候他还和杨国忠起了矛盾,杨国忠不断弹劾他,而李林甫又能很好的拿捏他,以至于他每次想说什么都能被李林甫猜到,才开始有了敬畏之心,当然,这也和玄宗变得昏庸有关,751年,安禄山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这也就是三镇节度使兼任,唐玄宗居然答应了这个请求,不得不说,昏庸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了,尾大不掉的安禄山,成为了李隆基一生最大的败笔。

这边的安禄山开始囤积粮食兵器,培养心腹招募党羽,准备起兵造反,更有高尚这样的谋士为之谋划,也因此安禄山多次死里逃生,躲过了杨国忠明枪暗箭,到长安打消了李隆基的顾虑,活着回到了范阳,他明白,时不待我,再等下去,就隐瞒不了了。755年,举起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安禄山,起兵了,承平已久,盛世之下暗流涌动的大唐,又会作出怎样的应对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大唐,张守珪,李林甫,李隆基,盛世,唐朝,盛唐,节度使,安史之乱,知识科普,安禄山,张守珪,李林甫,李隆基,杨国忠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大唐,张守珪,李林甫,李隆基,盛世,唐朝,盛唐,节度使,安史之乱,知识科普,安禄山,张守珪,李林甫,李隆基,杨国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大唐,张守珪,李林甫,李隆基,盛世,唐朝,盛唐,节度使,安史之乱,知识科普,安禄山,张守珪,李林甫,李隆基,杨国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