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藩镇节度使与中央朝廷的博弈,各派势力的默契“演出”

唐朝藩镇节度使与中央朝廷的博弈,各派势力的默契“演出”

全文共1577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有时候疆域扩展的太大反倒会成为累赘,唐睿宗时期就不得不面对这一“幸福的烦恼”,不过府兵制体系不能乱,又不想大费周章从各地运兵输送给养。于是节度使制便应运而生,这些节度使起初都是驻扎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将领,与李家没有血缘关系可言。

到了唐玄宗时期,藩镇节度使与中央朝廷便开始了博弈,大家各取所需,维持了一段和平的日子,不过合久必分,历史最终还是走向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

唐朝后期,藩镇对于中央来说其实是风险与利益并存的存在,如果没有藩镇在军事重镇驻守,可能唐朝的国祚要缩短一百年左右,不过这种局面并不是什么稳定局势。

而是各方都心知肚明的“紧平衡”,这种紧平衡也只限于统治阶级而言,如果阶级矛盾爆发,那这种紧平衡也就是吹弹可破的程度而已。

藩镇之祸自任命节度使掌握军事重镇的兵马指挥权时便已埋下伏笔,有了军权,进而行政权、财权也必然被节度使收入囊中,唐朝著名的“两税法”倒像是给节度使开了个后门,中央的权力是日渐衰微。

有人说中央朝廷可以通过正常的人事变动来削弱藩镇的实力或是派遣自己人来接管藩镇不就把问题给解决了?这可真是太理想化了。

要知道,在藩镇内部,节度使并不是说一不二的,大家都为朝廷效力,不是给你节度使卖命,当然,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其实藩镇中的主要力量是集体的意志,说白了就是士兵们的共同利益决定藩镇的动作。

如果说你节度使违背了集体的意志,侵害了士兵集体的利益,那么不好意思,你这个节度使也就不用再干了,表面上承认中央朝廷,其实有些地方藩镇已经形成兵团化的领导机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安史之乱中叛军会被瓦解。

此后藩镇叛乱,中央削藩,各自打着如意算盘,也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平衡,有的藩镇中央削不了,有的地方藩镇占不着,唐廷依然是正统,藩镇自顾自地搞着小圈子,积攒实力,就在这种模式下,唐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统治。

唐朝后期,其实大部分的藩镇都是听从中央政府的指令的,只是有个别藩镇与朝廷貌合神离,如果地方上出现农民起义或是影响到唐朝存亡的争斗,那么藩镇还是会坚决站在中央的一边。

毕竟大家都有共同利益存在,要是中央朝廷都没了,那藩镇节度使不也成了叛贼了吗?其实藩镇与中央这种貌合神离也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毕竟当时没有哪个藩镇敢说自己可以推翻中央的统治,并抵挡住其余藩镇的联合攻击,大家都在积蓄实力,不断试探,“枪打出头鸟”。

谁也不想第一个走向灭亡,而唐朝中央也需要藩镇继续存在,打压内部起义,同时抵御外部侵袭,这也是唐朝能够得以延续的根本力量,可想要控制住藩镇,也是很难做到的。

唐末,藩镇之间利用平定黄巢起义之机互相吞并,部分藩镇已经完全具备取代中央朝廷的实力,不过当时混战还在持续,尤其是少数民族势力也趁机加入到中原大混战之中。

朱温篡唐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就像当年东周灭亡那样,唐廷覆灭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波澜。不仅在外部,此时唐廷内部皇权也被宦官把控,宦官又与外部藩镇勾结,唐朝政府早就已经被架空。

只是混战之下大家都把伪善的面具给撕了下来,唐朝要不是有这些藩镇的支持,可能早就被人给推翻了,藩镇与中央相爱相杀,既维护了唐廷统治,最后又亲自把它终结,这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藩镇节度使自掌握兵权的一刻起,王朝演替的历史车轮就已经开拔,异姓人手握重兵,唐朝在军事上的内轻外重等同于将权柄拱手让人,没有了军事能力的支撑,朝堂之上也难以树立威严,唐廷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深渊。

当然,藩镇与中央表面上还是存在隶属关系的,涉及到共同利益的关键时刻,藩镇也会不遗余力地维护唐廷的正统地位,不过这一切都是基于现实实力的理性考量,不是不推翻,而是时机未到,唐末,借助黄巢起义而不断积蓄实力的几大藩镇发生火并,唐廷在此期间沦为了牺牲品,与东周灭国一样,唐朝灭国就像是大鱼吃小鱼那样“顺理成章”。

参考文献:《唐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博弈,势力,实力,朝廷,唐朝,中央,军事将领,利益,唐廷,节度使,观点评论,节度,朝廷,唐朝,唐廷,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博弈,势力,实力,朝廷,唐朝,中央,军事将领,利益,唐廷,节度使,观点评论,节度,朝廷,唐朝,唐廷,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博弈,势力,实力,朝廷,唐朝,中央,军事将领,利益,唐廷,节度使,观点评论,节度,朝廷,唐朝,唐廷,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