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好大喜功,大明财政入不敷出,也只能是一时。公元1424年,朱棣在各种大型的面子工程当中死去,这个盛世的第一男主演终于谢幕人间。由此朱棣的盛世遗产便面临着继承的问题,但是,他真的有盛世遗产吗?在那份貌似庞大的遗产清单背后,究竟有多少真实的含金量呢?历史很快就做出了残酷的回答。
作者先来说说下西洋,事实上在郑和屡次下西洋之后,在朝中舆论压力下,明成祖朱棣就己萌生退意了。前财务大臣、户部尚书夏原吉被他投入监牢聊度余生去了。再也没人为朱棣的伟业提供资金支持,所以朱棣黯然宜布“往诸番国宝船”等项,“暂行停止”。
这个所谓的“暂行停止”,当然是朱棣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此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更是深明事理,不干这赔本赚吆喝的买卖,郑和终于“下岗”了。尽管到了公元1447年,一时心血来潮的明宪宗想再度下西洋,但兵部尚书刘大夏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的弊端。
刘大夏对明宪宗朱见深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大明何益?此特一时弊改。”从此,下西洋的“壮举”成为大明帝国的绝响,再无余音产生。再来说说朱棣征安南,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才独立成国。
公元1406年,朱棣命令他的部队护送安南的流亡王子回国就位,由此展开了对它三次用兵、长达二十年的征伐史。最终安南虽被征服,但却使永乐王朝陷入巨大的财政泥潭。朱棣死后第三年,明军就撤出安南,设置了二十年之久的交趾布政司也被撤销。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永乐盛世的虛假繁荣和不可持续性。再来说说迁都,朱棣迁都北京,耗时十多年,耗资巨大,而这样的伟业也是不可效仿和延续的。朱棣去世后,近五十岁的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他似乎不喜欢北京这个燕王的发祥地。
朱高炽一度决定将京城迁回南京,却是未遂。因为朱高炽绝望地发现,没有财力回迁了,钱都被他的父亲朱棣透支完了。作为一个可以证明的统计数字是,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21年(永乐十九年),仅仅十六年的时间,大明帝国物价就飞涨了三百多倍。
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是需要后来者埋单的,而朱高炽以及随后的接任者都是这样的埋单人。历史就是这样的恩怨相报、悲欣交集,每一个盛世都可疑,每一次虚假繁荣得到的都是伪高潮。朱棣一生最大的悲剧其实是将这样的伪高潮视作真高潮了,他一个人幻想,一个人高潮迭起,后来人却是苦不堪言。
可以说这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用仅仅二十年的时间,便透支了大明王朝的国力,使得后来的皇帝只能做一些缝缝补补、望梅止渴的活。这无疑是寅吃卯粮带来的必然结果。现在,朱棣走了,虽然壮志未酬,但总算惊天动地。什么都干了,过把瘾就去世了,不过郑和还有话说。
作为永乐时代的弃儿,郑和这个可怜的人此刻正在南京堿做一个闲散的守备。那些曾经浩浩荡荡下西洋的海船则被搁置在南京港口,无所事事,郑和和它们,其实可以有更大作为的。而这一切都因为朱棣的好大喜功和视野狭窄落得如此下场。盛世之毁,究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