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朱允炆爱护有加,一定要立他为皇太孙,仅仅是因为朱元璋对朱标喜爱,而爱屋及乌吗?如果单单从这个方面来说的话,真的就小看朱元璋了,更小看了朱元璋内心的格局。
朱元璋期望很高,但是失望也很大。
朱元璋曾经在第一个儿子落地时高兴地爬上山顶说过这样一句话:“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这个子嗣说的就是朱标,可见朱标对于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不仅仅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更是为朱元璋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个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很清楚自己的为人,也知道自己儿子朱标的为人,面对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该如何治理,朱元璋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朱标也有自己的想法,两个人之间的想法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朱元璋还是认为朱标才是大明王朝下一任的继位者,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很清楚,打天下和坐天下是不一样的。
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为了稳固大明的江山,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都分封为王,守卫着大明的每一寸山河。
对于此事,朱标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反对的意见,即使他知道这件事情对于大明的将来不是太好,但是朱标却不敢说。因为他知道朱元璋这样做,也是为了他这个太子做事能够顺风顺水,做一个太平皇上,大明能够千秋万载,可惜的是朱标没有这个福分,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撒手人寰。
朱元璋陷入两难境地。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失落到了极致,面对着太子位的空悬,成为了朱元璋的头等大事,是选择自己的其他儿子继位,还是传位给朱标的儿子,自己的皇孙,朱元璋陷入了两难。
朝堂之上有人主张,让朱元璋的其他儿子继位太子,也有主张让朱标的儿子继位太孙的,而且都说的有理有据。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这叫择贤而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叫立嫡立长。反正是吵得不可开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具体怎么选择,朱元璋思考了很久才做决定。他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明的未来该如何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朱元璋的选择,彰显其格局的重要性。
立其他皇子为太子,带来的后果,无非有两个:
其一,其他皇子老成练达,像朱棣就是这样,直接治理大明会顺利很多,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择贤而立战胜了立嫡立长,对以后的皇位传承开了一个坏头,在后世会有很多人效仿,不利于大明江山的稳固。
即使朱元璋深知传位给朱棣是正确的选择,此时他也不能走这条路,毕竟对于大明将来的安危来说,朱棣的才能已经不重要了。
其二,朱元璋这么多儿子中,并不是仅仅只有朱棣是有能力之人,如果朱元璋把太子之位给了朱棣,他的两个哥哥又作何感想呢?他们不也是嫡子吗?此时或许慑于朱元璋的威严都不敢吭声,那么自己走后,会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实在是无法想象。
但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却是好处多多。
朱元璋深知朱棣太像自己,如果不能以仁孝治天下,重新拿起刀兵,大明将再次陷入战乱,而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朱允炆十分像朱标,仁孝之心十足,对于以后治理大明江山十分重要。
朱元璋深知自己杀戮太重,更是为了朱允炆继位扫清了诸多障碍,大明已经陷入了一场动荡不安的劫难,只有仁孝之君继位,施以恩泽,才能重新让大明恢复期朝力。如果不看后面的“靖难之变”朱元璋这样的安排真真切切地彰显了其格局的重要性。
后记
“靖难之役”让朱元璋所有的格局化为了泡影,但并不是说朱元璋的选择就是错的。后世对于朱允炆的记录多为无能,但其真实的历史却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靖难之役”,大明王朝一定会比朱棣一脉更加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