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秦朝和汉朝最大的外患是谁,毫无疑问,这个答案便是匈奴。
匈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据说夏朝被商汤灭亡后,夏朝的一支后裔便向北迁移,经过不断的发展,夏朝的后裔们便不断吞并周围的其他部族,渐渐的匈奴族就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王莽篡汉的时候,虽说之前匈奴被汉武帝按在地上暴揍了好几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还是中原的心腹大患。
再加上匈奴经常率兵入关烧杀抢掠,甚至还把雁门太守及朔方太守给杀了,这可把刚刚即位建立新朝的王莽给气的,立马叫来十二位将军,让他们带着三十万大军兵分十路,去好好的教训教训匈奴。
这个时候,大司马严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赶紧上书劝诫道: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简单的翻译下,那就是:很久很久以来,匈奴就带给我们极大的危害,但并没有听说过一定要攻打匈奴的。像攻打匈奴的周朝,秦朝,汉朝,他们采取的策略都不是最好的。周朝是中策,一般般。汉朝是下策,多少有用。至于秦朝,那就是一点好处都没捞到。
为什么严尤会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下。
1,周得中策
周宣王的时候,那时的匈奴还没形成,经常入侵中原的,是猃狁。很过分的是,掠夺边境也就算了,他们时不时的还要到西周的都城镐京四周抢夺一番。
公元前823年,猃狁再一次的不安分了,一大票人再一次的聚集在镐京外围,把镐京里的西周贵族们给吓得瑟瑟发抖。这可把当时西周的老大周宣王给气的,先是出兵将镐京外的猃狁部队杀得丢盔弃甲,随后又把他们感到朔方之外,并在那筑城设防,这才缓解了猃狁的威胁。
到公元前816年,周宣王再一次出兵进攻猃狁,再一次的大败猃狁,令猃狁不敢跨过洛水,进犯中原,彻底解除猃狁的威胁。
周宣王的策略是,只要把猃狁赶走,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拿回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乘胜追击赶尽杀绝。正是因为这样,西周的百姓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遭到太多损失。但因为没有灭掉猃狁,威胁依然存在,因此周宣王的做法,只能被称为中策。
2,汉得下策
若不是汉文帝、汉景帝留下来的家底,汉武帝还真无法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再加上又有着卫青、霍去病的加持,四十四年的战争下来,匈奴被揍得痛哭流涕,远走漠北,开始了下坡路的进程。
从军事角度上看,汉武帝是取得了巨大成功。可要是从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的角度上看,汉武帝却是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就说几点汉武帝为了维持战争,而颁布的几项政策吧。
1,盐铁专卖,将食盐、铁器的经营权收归国有;
2,平准均输。也就是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垄断商品交换,控制物价;
3,征收财产税,每个人都要如实上报自己的财产,如果有隐瞒的,不好意思,全部没收;
4,人头税。本来是每人每年20钱,不仅提高到23钱,起征年龄也从7岁变成了3岁。
也正是如此,严尤才说,汉得中策。
3,秦无策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匈奴也是十分头疼,于是他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上,“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但是呢,秦始皇偏偏决定要修建长城。虽说他的这项决定给我们留下旅游观光的好地方,但是对当时而言,就是一项劳民伤财,弄得民不聊生的工程。再加上长城建好后还没过多久,秦朝就灭亡了,因此严尤认为,秦无策焉。
其实严尤的这番劝谏,就是想告诉王莽,对待匈奴稍微的给点教训就行了,没必要以举国之力征讨,更何况匈奴的地盘上啥都没有,完全无法进行农耕经济。
但是呢,人家王莽不听,严尤他也没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