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没错,让人最诧异的就是皇帝竟然不知道卒日?这怎么可能?其实还真的可能,因为这位皇帝就这么人间蒸发了,没人知道他是死是活。最终到底怎样了。
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huì)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破解600年第一谜案———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中叙述了建文帝即位的政治环境,解密建文帝生死之谜、逃亡何处之谜、归葬地之谜。宁德蕉城区上金贝村神秘的古墓被发现后,一直是众多历史学者关注的焦点。一些中国明史研究专家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认定上金贝古墓为明朝建文帝陵寝,支提寺藏宝———五爪金龙云锦袈裟为建文帝所有。
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现和建文帝有关的文物,有寺庙、墓葬等,为什么明史专家认定是宁德呢?“建文帝的下落,现在传播最广的是‘广西’和‘云南’”,从《明太宗实录》中发现,明成祖朱棣与“云南王”沐家之间是双重亲家等特殊关系,排除了建文帝最终出亡云贵的可能性。史学家马渭源从宁德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明初人文环境出发,考察了建文帝出亡福建的可行性问题,既用了正史《明实录》、《明史》,又引用了当地的方志及文人笔记。
马渭源不仅发现了潜伏在浙江、福建的“亲建文帝”分子,还从300多万字的《明神宗实录》中找到244个福建籍“建文奸党”分子蒙难的史实,再结合正史与野史中有关建文帝披缁出亡的史料记载,进一步夯实了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的学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