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建文帝短暂的朝廷生涯被朱棣取代,削藩为何功败垂成

明朝建文帝短暂的朝廷生涯被朱棣取代,削藩为何功败垂成

全文共1623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明朝是我国汉人治下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如今的世人面前,明朝似乎是一个不瘟不火的朝代,大多是平庸的皇帝,平庸的政绩,而清朝史书上却对明朝大加赞赏,“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死敌的评价就算不太中肯,但也足以证明明朝也是辉煌的一代。而说到政变,明朝也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燕王朱棣取代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难之役。

削藩历来都是新王朝建立之后帝王所要面对的事情,毕竟皇权至上的理念必须加以贯彻,历史上有汉武帝这个正面案例,他实行“推恩令”逐级削藩,实现了中央集。

而反面案例也数不胜数,最拉胯、最失败的当属建文帝削藩,书生意气的他硬是把藩王拱手送到敌对阵营,葬送了大好局面。

一、急于削藩

朱元璋去世之后,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的无疑是一个烂摊子,各路藩王势力雄厚,觊觎皇位者不在少数,而朱允炆缺少历练,显然不是各位叔叔们的对手。削藩是正确的做法,但错误地是步骤和手段。

彼时,明朝势力最大的三个藩王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棢和燕王朱棣,从小没有经历过政治历练的朱允炆显然对时局缺乏必要的把控。

在削藩这样核心的问题上选择了顾及“舆论”,第一个把苗头对准有劣迹的藩王,而这无疑在给实力更强的藩王提供信号,让他们加强戒备。

在涉及到领地、军事等敏感问题上,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仍然遵循礼制,尽显书生气质,难怪在之后的武力斗争中兵败如山倒。

而建文帝的政治生涯之所以如此快速地被终结,完全是削藩过程中贪图求快的反噬。仅建文元年四月当月,明朝就废黜藩王三个,分别是齐王、湘王、代王,收回了领地

两个月后又贬谪岷王为庶民,完全是一副撕破脸皮的态势,一时间各路藩王人人自危。如此快速地削藩,怎能不引发其它藩王的警觉,或者说是强烈的危机感。

这不是失去些许银两或者被掠去几亩田地那么简单,这关系到全家人的身家性命,尤其是自己手中握着金饭碗,还有同中央抵抗的军力,又有谁愿意举手投降呢?

建文帝急于削藩,最终的结果就是各路藩王纷纷为求自保投靠了实力强劲的藩王,而燕王朱棣无疑是一个好选择,毕竟朱棣一直在北境同北元势力周旋,能征善战,算是一个马上君侯。

二、策略不当

不止是在削藩步骤上出现差错,就连削藩策略上也拱手把底牌让给了朱棣,深居后宫,没有见识过权力的尔虞我诈,建文帝同叔叔朱棣相比,显然太过年轻。

在削掉四位藩王之后,建文帝没有握住朱棣的三个儿子(当时在南京),反而为了“麻痹”朱棣,而将他的三个儿子放回了燕地,这相当于解了朱棣的后顾之忧。

当然,从步骤到策略,朱允炆始终听从身边谋士黄子澄的建议,其中是否有诈我们现在已无从得知,但建文帝的政治手腕显然稍显稚嫩。

三、雄主削藩

如果说建文帝与燕王的斗争属于理论派与实践派的碰撞,那么成祖削藩则可以称得上是权谋的艺术。毕竟自己也是通过武力夺取的皇位,那么上位之后实行削藩也是势在必行,但这次削藩历时较长,但效果拔群。

为了安抚各路藩王,朱棣登基后先是恢复了之前被建文帝削藩的四位藩王的领地,然后伺机取消了部分藩王的护卫军,有生力量被削弱之后,那些藩王自然成了强弩之末,最后只能任由朱棣处置。

成祖削藩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步步削弱藩王的实力,重点在于取消他们的护卫军,然后无形之中给他们施加压力,聪明人为求自保自然主动交出权力,换取后半生荣华富贵,造次者的结局自然是被消灭,中央集权顺利完成,奠定了明朝的统治基础。

纵观明朝兴衰史,宦官、外戚、藩王,各路势力似乎都在皇权之下找到了平衡,深居后宫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的道路上为自己的稚嫩付出了代价。

但好在大明迎来了雄主朱棣,在削藩这一核心问题上,讲仁义道德,论书生意气显然都是没用的,只有重实轻虚,以务实的态度去削弱藩王的势力,才是真正有效的办法。

从太祖皇帝到成祖皇帝,包括之后的明朝历代帝王都力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也是明朝能够存续近三百年的奥秘所在,皇权之上的理念在明朝得到加深,到清朝发展到顶峰,要说明朝的权力特色,制衡一直是常用的办法,但明朝最终也因为平衡崩塌而亡国。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皇权,明朝,权力,势力,朝廷,中央,朱允炆,自然,朱棣,生涯,消息资讯,建文帝,藩王,明朝,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皇权,明朝,权力,势力,朝廷,中央,朱允炆,自然,朱棣,生涯,消息资讯,建文帝,藩王,明朝,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皇权,明朝,权力,势力,朝廷,中央,朱允炆,自然,朱棣,生涯,消息资讯,建文帝,藩王,明朝,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