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赵匡胤和朱元璋,曾经都想过迁都,为何最后没有实现

赵匡胤和朱元璋,曾经都想过迁都,为何最后没有实现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到洛阳,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赵匡胤十分欢喜,甚至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便是迁都洛阳。其实这并非他一时兴起,而是赵匡胤认为,如今的都城开封,位于黄河南岸的平原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因此,为了保卫都城,宋朝就必须囤积大量的军队。如此一来,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国家就会出现多余的兵,也就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宋朝发展。反之,洛阳坐拥山水之险,易守难攻,便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正是出于他有了这个想法,才会率领百官西访洛阳,就是想听听群臣的意见,史书记载:

“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

而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一位开国皇帝,曾经想过要迁都,那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是以南京作为都城,但这里并非他最满意之处。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目的正是他打算迁都西安。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并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

但众所周知,不管是赵匡胤还是朱元璋,最后都没有迁都成功。他们作为宋朝和明朝的开国皇帝,看待事情总比其他人长远,他们之所以考虑迁都,必定是看到了当时都城的弊端。既然他们都认为,迁都更利于国家发展,为何最后却都没有实现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赵匡胤这边。在赵匡胤眼中,开封有很多优点,比如这里是被黄河保护的地方,适合挖渠通向各个地方,有利于保持中央与地方的距离,交通极为便利。另外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极有皇都气派。最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曾经都与开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而,赵匡胤却认为,开封有个致命的缺点,便是没有防御的地势,也就是易攻难守。特别是没有保护的幽云十六州,则是更加危险,所以他认为迁都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当他提出来的时候,却遭到群臣的反对。

大家之所以会反对,理由有很多种,比如有的人认为,洛阳经历战乱,很多城市处于破旧的状态,经济严重落后,交通也十分不便,实在不适合作为一国之都城。

有的则认为,如果要迁都,就必须花费大量金钱重新修建洛阳,到时候劳民伤财,必定动摇国家根基。甚至还有的想法就是,自己已经在开封定居,而且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所以并不愿迁到一个破旧的城里去。

群臣纷纷提出反对后,赵匡胤并没有妥协,而是赌气留在洛阳不肯回去。这时弟弟赵光义站出来劝说,提出:

“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

最终,赵匡胤没有办法,便回到开封。没能迁都成功的赵匡胤,忍不住叹息道: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结果一语成谶。同年十月,赵匡胤离奇暴毙,迁都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接着我们来说朱元璋。赵匡胤是出于群臣反对,最终不得不妥协,随着他的去世,迁都一事就告一段落。可朱元璋是个强势的皇帝,如果他决定迁都,就算有人反对,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那为何他还是没有成功呢?

这就要说到朱标了,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心中唯一的储君人选。像迁都这种大事,自然要交给太子去办。朱标为了这件事日益操劳,在视察返京后不久,便突然生了场大病。

在患病期间,朱标还坚持处理筹建新都城一事,导致病情加重。第二年,朱标就病逝了。爱子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任何大事都被搁置下来,他再也没有心思和精力考虑迁都一事。

当朱标的丧事结束,朱元璋又忙着挑选新的继承人,当选中朱允炆之后,他又忙着为孙子铺路,直到去世。所以自从朱标去世,朱元璋便再没有时间继续考虑迁都的事情。

后来朱允炆登基,就开始策划削藩,结果导致朱棣起兵靖难。朱棣登基后,才又开始考虑迁都,不过他考虑的不再是西安,而是自己生活多年的封地北平,即北京。自从迁都北京后,明朝的都城便再没有变过。

综上所述,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没能迁都成功,主要就是受到大臣政治利益,以及人死亡因素的影响。如果赵匡胤和朱标没有在当时的节点去世,那么就很有可能迁都成功。

特别是明朝,明朝建设中的西安城市,是按照中国最大、最好的标准建造的。据《庚子西行记事》记载:

“明代紫禁城尚在,完整如新,且其址略宽于南京。明祖本志在都秦。”

这里直接将西安称为“紫禁城”,可见其规模壮丽,如果不是朱标突然病逝,那么朱元璋就很可能迁都成功了。

(参考文献《宋史》《明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庚子西行记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群臣,都城,成功,朱元璋,洛阳,赵匡胤,开封,朱标,西安,迁都,消息资讯,朱元璋,洛阳,赵匡胤,开封,朱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群臣,都城,成功,朱元璋,洛阳,赵匡胤,开封,朱标,西安,迁都,消息资讯,朱元璋,洛阳,赵匡胤,开封,朱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群臣,都城,成功,朱元璋,洛阳,赵匡胤,开封,朱标,西安,迁都,消息资讯,朱元璋,洛阳,赵匡胤,开封,朱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