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看到的一个问题,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人目的何在,仅就问题本身来探讨一下。难道仅有明朝存在这个问题吗?试问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大一统王朝,哪个不是初期开疆拓土、中期守成、后期衰败?只是每个阶段的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罢了。
明朝也曾开疆拓土
明朝的开疆拓土主要集中于洪武、永乐两朝。朱元璋时期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江山,然而当时北元的残余势力仍然较大,因此朱元璋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全面消灭北元残余上。
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主要精力都在对付北元上,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捕鱼儿海大战之后,北元的最后残余力量彻底被消灭,北元朝廷就此被消灭,黄金家族后裔彻底失去了对草原各部落的统治。至此,洪武朝的主要军事行动才算停下。
明朝开疆拓土的另一个高峰期出现在永乐朝,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明成祖朱棣也算是征战一生了,甚至连他自己都死在了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中。而在他的统治下,鞑靼、瓦剌先后向大明称臣;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东北地区第一次处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并将统治区域延伸至库页岛附近;安南纳入大明统治,结束了陈氏政权的长期割据;西北设立哈密卫,从游牧民族手中重新夺回了西域咽喉。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面对朱棣长期征战带来的消耗,他们不得不采取战略收缩,与民休息、休养生息。
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是所有朝代的共性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短期开疆拓土,长期战略收缩不是明朝一个朝代的问题,而是所有朝代的共性。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利益问题,统治代价过大。之所以所有的中原王朝在扩张到一定范围后,都会停止扩张的步伐,并不是它们没有了向外扩张的野心,而是持续的扩张并不能进一步带来利益。古代由于通讯、运输等条件限制,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统治范围是有限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统治的代价将远远超出获得的利益。就拿安南地区来说,永乐年间虽然将其纳入了统治,但长期以来该地区不仅无法给朝廷带来收益,朝廷反而需要不断的给予资助,这也是明朝后期放弃该地区的原因之一。
2、生活习俗问题。农耕文明的扩张需求显然不如游牧民族那么强烈,这是农耕文明的共性问题。游牧民族由于生活环境限制,生活水平远不如农耕文明高,社会发达程度也不如农耕文明,这使得游牧民族更富有侵略性,但它们的扩张却也不同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扩张在于彻底的统治和同化,而游牧民族的扩张则更多是一种掠夺式扩张,短期内的确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由于扩张方式的不同,农耕文明的扩张比游牧民族的扩张更具有持续性,参照大蒙古帝国。
3、持续扩张代价太大。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对国力的损耗极大,因此无论一个朝代多么强大,也无法负担长期的持续扩张和战争消耗。往往一个时期的持续战争,造成的消耗需要数倍时间来恢复,参照汉武帝时期和明永乐时期。如果不考虑结果的一味扩张,那不叫开疆拓土,而叫穷兵黩武。
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短期内开疆拓土,而更长的时间处于守成阶段,这段时期不仅用来恢复国力,更是对开疆拓土后的一种消化,从而将已占有地区彻底纳入统治。而中后期的衰落和领土收缩,更是历朝历代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