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个概念,京杭大运河并非都是隋炀帝杨广修的,事实上京杭大运河和隋朝的大运河都不是一个概念。
而这条大运河的修建和改善工作,从春秋一直贯穿到清光绪年间,我们所熟知的吴王夫差、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元世祖忽必烈等等,都或多或少参与了运河的修建和完善工作。
世人常说,隋炀帝杨广因为修建大运河引发农民起义而身死国灭,可是从吴王夫差一直到清朝光绪皇帝,历史上这么多皇帝都参与过了大运河的修建和完善,那为何唯独隋炀帝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这条大运河情有独钟?
从军事到经济的变迁—大运河修建的必要性
为什么这条大运河从春秋一直修到元朝,甚至明清两朝也在不断疏浚呢?
春秋时期,吴国在击败楚国和越国后,为了与齐国争霸,吴王夫差开掘邗沟,用以连通长江和淮河,这邗沟就是后来大运河的雏形。
因为这条邗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可以控制江、淮、河、济四大水系,于是就成了江淮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周世宗伐南唐以及南宋抗金,淮安地区均发生过大战,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不过,除了军事上的考虑,后期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使大运河修建的必要性越来越高。
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汉人“衣冠南渡”,大规模避祸南迁,这就导致了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也开始向南迁移。
于是,历代王朝为了有效控制南方的经济重地,大运河的存在就十分必要。
以唐朝为例,在唐朝唐玄宗时期,通过运河运往西北的粮食已达年均200万石;及至宋朝,就已经有了“江南熟而天下足”的说法了。
由此,大运河先是单纯的军事作用,到得后来,历代王朝对于经济重地的有效管控,就成为了修建大运河的首要原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这条运河情有独钟,同时也解释了定都长安的隋政权,为何要决定修建这条运河。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修建运河其实是有利于统治的,那为何隋政权因此而倾覆呢?
天下死于役的隋朝
我们把时间拨回公元604年,在这一年,太子杨广正式即位为帝。
隋炀帝虽然历史评价很低,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昏君,他显然也看到了运河的重要性。
于是,从即位开始,隋炀帝就下令开凿大运河。
从604年到610年,在开凿隋朝大运河期间,杨广征调的民众、兵卒超过了300万人。
以工程的重要性而言,征调300万人来开凿运河,其实并不算多。对比后期的清朝治理黄河,仅仅是为了监看河堤岸这项工作,清朝就动用了20万人。
但是,隋炀帝并没有想要先做好一件事,再去做另外一件事,他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一起来做。
这就要了命了,我们先来看看他做的其他几件大事:
604年11月,征调民众数十万人,开凿长堑拱卫洛阳;605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征调民众200万人;607年-608年,两次重修长城,征调民众约110万人;611年-612年,两次征讨高丽,每次征调民众约200万(不含士兵);要知道,当时隋朝的总人口才5000万上下,从公元604年到612年,仅仅是这些大项目,隋炀帝就征调了1000万以上的人口。
与此同时,杨广还下令在东都洛阳造龙舟,在北方修建征伐高丽的军舰,在洛阳营建皇家园林……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皇帝大力修建和完善大运河,而只有隋炀帝为此导致农民起义,继而倾覆了整个政权。
原因很简单,隋炀帝同期开展的大项目太多,天下皆死于役,民力都被用尽了,这政权确实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就像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的一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同理,灭亡隋朝的人,就是隋炀帝自己,而不是后来狼烟四起的农民起义。